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先秦哲学 秦汉哲学 魏晋南北朝哲学 隋唐五代哲学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冯友兰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哲学史 解释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0.043 秒)
对灵魂的唯物主义解释     灵魂  唯物主义  解释       2014/3/17
多数宗教中都存在着神、灵魂、魔鬼等基本要素,尽管在某些宗教中这些要素是隐含的。要实现科学与宗教的统一,就必须对灵魂、神等基本要素做出理性的解释,要回答他们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不能再坚持他们是绝对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的。按照“唯物主义有神论”的观点,我们假设灵魂、神等都是具有物质和能量基础的生命体,并暂且把这种我们还不很清楚的物质称之为“灵质”。有了灵质存在的前提假设,对这些宗教要素的解释就不再那么困...
我的《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一期,此前我已于1 9 9 9 年十月在香港一次会议上讲过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在那次会上有的学者提出说,用“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提法不大合适,应改为“重建中国解释学”。他的意思是说,中国原来就有“解释学”,不过后来被打断了,因此是现在“重建”的问题。 就在同一个月香港城市大学召开了一次《经典与解释--中国解释学传统国际讨论会》(...
首先表达一个歉意:今天是周末,占用大家宝贵的周末时间,很不好意思。同时,我也要对古籍所、舒老师[①]表示感谢,给我提供这个机会,向在座诸位汇报一下我的一些想法。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大家都知道了吧?那么,我为什么会选这个题目呢?那天古籍所跟我联系的时候,我想了一下,这个题目比较恰当。
原编者按:尽管当代中国知识界视野中的“经典解释学”主要来自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知识谱系,但经典是古老的,经典也是常读常新的;在这一意义上,或许我们可以说“经典解释学”始终贯穿于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当然,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则是从学理的层面去开发并活化内蕴于中华人文传统之中的经典解释学资源。基于这一认识,本刊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倪梁康教授、陈立胜副教授...
晚近汉语学界开始关注中国解释学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流行于当代西方人文科学中的诠释学(Hermeneutics)思潮的一个自觉回应。而考较中国解释学,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是:如何估价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本文认为,汉学与宋学各代表一种诠释路向,如果说前者是语学的、史学的,从而是实证的,那么后者则是哲学的,从而是理解的、领悟的。就理论而言,语学与史学的诠释路向并不必然优于哲学的诠释路向...
鞭”),与右尹子革的谈话又充分表露其政治上的勃勃野心(入周求鼎,入郑求田,使诸侯畏之)。总之,从这些描述来看,楚灵王是一个欲望十分强烈的人。按照中国古代的处世经验,一个人欲望太多而又不加控制,迟早会招致祸患。在此,无论将克己解释为战胜私欲还是自我约束,在意思上都可以说得通。而且,说楚灵王因为不懂得自我约束从而招致祸患,和说楚灵王因为未能战胜私欲从而招致祸患,在意思上并无太大区别。进一步说,从辞源学...
岂能胡乱解释儒家经典?(一)          2007/12/18
一、“女子”不能释为“汝子”  我在前时所作《有关儒家经典的两个笑话》中讲了两个风雅而有趣的笑话,最后又捎带指出:“现在的经典注释,有人把孔子所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解释为‘汝子’即你的儿子,把孔子论孝所说的‘色难’解释为‘脸色难看’,这就是牵强误解而‘闹笑话’了。”这里所指就是金池主编的《〈论语〉新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只不过“你的儿子”在此书中作“你们几个学生”。我...
岂能胡乱解释儒家经典?(三)          2007/12/18
最后,我要郑重地回答是否“曲心颂今”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讲“儒家的和谐社会理念及其历史局限”。在我的文章中列举了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几个具体层面,即:1.君子修养的身心和谐;2.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3.经济的富裕和均平;4.执政者的率先垂范;5.人与自然的和谐。我认为,这几个层面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想到,有人会问:既然儒家有这样的和谐社会理念,那么,中国历史上曾经实现了和谐社会吗?...
概要一百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儒学研究均认同<论语>的思想,因此<论语>宜于成为今日儒学各派求同存异的基础。为了强调<论语>的基本性和普适性,有必要首先区分由儒学(四书五经和宋明理学)与仁学(孔孟原始思想)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不同“学科对象”。仁学对象和儒学对象的区隔,或仁学从儒学中的分离,还可有助于孔子伦理学思想和现代社会-学术-思想的实际“接轨”,以使作为纯伦理学思想的仁学得以有效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
的原始人道主义仁学话语也非一事。符号学和解释学立场与方法可有助于我们区分其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仁学虽创生于三百年的先秦时期却发挥作用于其后两千年的儒教历史过程中。仁学和儒学的融合和互动为一漫长历史过程,现代研究者宜于将二者各自的原初内容与功能加以分解,以便更细致地了解各自的运作肌理和彼此的互动方式。换言之,对于现代仁学研究者而言,一方面我们要分析原初仁学本文的构成,另一方面要分析仁学在儒学历史...
学的原始经典今日应当被“重读”;在现代仁学研究领域中除了把握论语文句的直接意义外,尤须进而把握其深层涵义,也就是追索诸伦理指令句之间的意义关联,层次区分,以及实践程序。论语读解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握孔子指令句系列之整体结构。也只有整体性读解法才能使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读者均有可能领会孔子伦理学思想的永恒深刻意义。不妨说,突显仁学的独立性就是要强调<论语>作为第一历史经典的独特地位。10.因此,我们是根据两...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第一书”,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接的理由有二: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私人作者编写而成的“书本”(时间最早)以及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人数最多)。从内容上说,除了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历史影响外,《论语》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使其易于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表现彼此相容,包括现代西方思想理论。《论语》的历史独特性和其题旨的现代相容性表现出一种可参与现代伦理学学术讨...
部分,似乎不为现代理论家重视。新儒家中亦有人因此而主张中国“第一书”不是<论语>,而是<易经>者。因为后者似乎为儒学提供了某种理论性基础。有关“理论性”概念的这种简单化态度其实妨碍着对<论语>意义和价值的确当理解。究竟应把<论语>看作中国第一书还是应把<易经>看作中国第一书,表现了现代研究者在伦理学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不妨设想一下:能够为人类提供普适伦理学“普遍项”的根本不可能是《易经》,却有可能...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对中国思想史上相关人物的法律思想作了相当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包括对法家先驱、前期法家、韩非等中国古代大家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解释。这些解释作为“三史释今古”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价值。
1912年之前的中国社会中,儒家显然不单纯是一种观念化的思想流派,它更多地是一种制度化的存在。该文正是试图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现实的生存状况。我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讨论这种制度化的存在。一方面是儒家本身的制度化,这种制度化是通过科举、经学化而确立的儒家著作的经典化和儒家传播、儒家与权力之间的联系而确立的;另一层面则是体现着儒家意识形态的国家观念、宗族制度、政治社会结构的现实的制度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