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发展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世界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经济史其他学科 国民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财政学 税务管理学 货币银行学 保险学 国防经济学 经济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论经济学 有碳排放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13 秒)
近日,经济管理学院王雅楠副教授在城市碳排放效率定量评估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284 cities in China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Driving factors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y”为题目在能源经济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Energy Ec...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各国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减排指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本报告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核算了主要减排途径的碳减排潜力,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   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经...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人为干扰因素,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第二大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来源。而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CO2排放很大程度来自于非农业系统向农田的转换。干热河谷是中国西南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高温、低湿度、低降雨量和高蒸发量等。由于自然因素(如长期干旱、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人类干扰的增加,区域典型土地覆被模式正从多层次结构(主要是稀树草原)向低层级结构演变,很多区域甚至已退...
近日,广西首场绿色电力交易完成,成交电量6600万千瓦时,预计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8万吨。此次交易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广西开启了绿电消费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作用激发供需两侧绿电消纳潜力,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今年1至4月,广西直接交易电量632.15亿千瓦时,其中用户直接交易电量589.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
促进高耗能行业碳减排是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于2030年之前达峰的必经之路.通过将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CO2)排放共同纳入传统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构建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将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动分解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四个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2030年之前高耗能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进行探索.结果显示:1)对所...
选取2000—2014 年中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检验和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两两之间的互动效应呈现倒U型;高经济区的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交通运输和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影响关系;低经济区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明显,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水平提升...
本文在假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EKC曲线的基础上构造了STIRPAT随机模型,利用岭回归分析法对陕西省2000 ~ 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因素与碳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在将来依然会随人均GDP稳步增长。最后根据陕西省现状提出了针对...
首先,通过数理模型推导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其次,采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2~2013年CO2排放量数据,通过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对我国财政分权与人均CO2排放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不管是用财政收入分权指标还是财政支出分权指标,都例证了财政分权是CO2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推手,即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人均收入、能源结构、城市化水平和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京津冀地区低碳协同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市场驱动的碳减排政策,能有效地减缓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此,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京津冀碳排放交易政策仿真模型,探索不同的碳交易机制设计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碳交易机制能有效地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碳减排进程,即使对经济会产生微小的负向冲击;(2)在碳交...
基于EOQ模型,假设碳交易市场中存在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并以该两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减排投资在内的碳交易模型,严格限定企业碳配额上下限,对不同碳配额下企业之间碳交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控制碳配额在企业碳排放最优和成本最优时的碳排放区间内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投资减排,在一定的碳交易价格之下,上下游企业碳配额余量乘积为负是保证碳交易政策实施的基本条件,而碳价格并不影响供应链成本和碳...
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的经济根源是低碳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有效减排路径和机制的基础性问题。本文以市场失灵理论中的外部效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碳排放的外部性表现以及治理路径。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生产性负外部效应模型,定量分析了厂商合并方式消除外部性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并归纳出了碳减排路径实现的条件。本文认为,碳减排可以通过内部化的方式实现,而且只有在受污染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障碍时才会发生。...
运用Moore模型测度了我国1979~2012年的产业间结构变动值,采用碳排放强度来表示碳排放的结构性变动,并通过相关性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产业间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碳排放强度由于受实际GDP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我国产业间结构变动,并且有较强的滞后效应;而我国产业间结构升级不是碳排放量结构性优化的Granger原因。产业升级包含产业间...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了除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5—2010年的碳排放量,并选取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3个指标,运用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法,将各省份划分为高、中和低碳排放区域:高碳排放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和宁夏,低碳排放区域包括北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各地区碳减排任务的合理分配及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尔熵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差异化程度,探索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整体呈现出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走向;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改善迅速的态势;中国各区域碳排放效率长期存在差距,西部地区的减排行为对中国整体的碳减排...
依据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 选取省际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扩展Barro和Sala-i-Martin的β收敛模型, 考察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的敛散性, 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收敛路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际区域样本的实证检验, 证实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条件β收敛态势。在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子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 再次证实三个子样本的地区间呈现条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