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现代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现代哲学 中国哲学相关记录46条 . 查询时间(0.12 秒)
李祥俊,男,1966年7月18日生,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汉代哲学、宋代哲学、现当代中国哲学。先后主...
张奇伟,男,1959年10月22日生,汉族,安徽省砀山县人。1978年9月至198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哲学专业和中国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中国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8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哲学系副主任、校社会科...
《今日中国哲学     今日中国哲学         2014/5/29
《今日中国哲学》。
10月27日,哲学院55周年院庆学术系列活动之“以文启智”讲座在公共教学二楼2112室如期举行。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立文教授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心路历程”的讲座。张立文教授的精彩演讲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全校近200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现代古典学乃道术之为天下裂的产物,其使命是实现民族复兴,并且必须依靠历史文化来实现民族复兴。为了实现使命,现代古典学采取了没有自我解释这个基础的以西解中之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无效的,它既不能开发现代性,不能理解历史文化,也不能为国人提供生活意义,从而无法维护民族(文化)本位,所以,现代古典学陷入南辕北辙之困境。若要摆脱困境,使历史文化发生作用,重建民族(文化)自性,必要的方法是恢复自我解释的能力...
张申府与20世纪中国哲学     张申府  20世纪  中国哲学       2008/6/28
《张申府文集》于2005年1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出版对我们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学术文化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正如张岱年先生在该文集的《序》中所说:“张申府是当代中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 申府先生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我这里不打算多作介绍,只想多讲一点他在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申府先生是...
陈来[编著];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 新理学与新心学 ; 人民出版社, 2001. 内容提要 : 陈来,籍贯浙江省温州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兼任教授。编著《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本书在结构上以“文化观”、“心物论”、“形上学”为骨架,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着力探索现代中国哲学家在...
内容摘要:中国哲学的精湛思想和基本精神,包括天人观、知行观、义利观、辩证观等,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得到更生,并且直接或简接地作用和影响于经济决策及经济决策的贯彻落实,充分显示出其现代价值,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资本。关键词:中国哲学人文精神人文资本中图分类:  文献标识:  文章编号:  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1](P11),哲学的精湛思想和基本精神...
(五)“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易传·乾卦·象传》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9](P8)自然界永不停止地运行变化,君子应当效法自然,自立图强,刚健有为。道家认为自然的特征素朴,无私无欲,包容和谐,无为不争。儒家认为自然与人、人与人“普遍和谐”,“仁”、“诚”是自然和人的本质,反映出对物质运动的真实性和道德性的深刻认识。因而,古代思想家认为君子应该具有刚健的品质:无私无畏,自立图强。他...
3.“叩其两端”、“穷神知化”表现为: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改革从总体上采用非对抗性的、渐进式的方法推进。改革的渐进性使人们的思想经常处于不确定和剧烈变化的状态,呈现出多变性的特征。改革同时又是社会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技术形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双重嬗变,这就决定了人们在计划经济、农业经济条件下形...
——从自然哲学观到文化观 周剑铭 摘要:历史哲学中的文化形态是一种人文哲学观,作为文化的存在性的思想就是与西方文化的自然哲学相对应的文化哲学中国文化的文化性就是文化存在性,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中,自然、历史、人类、社会与人性是文化的一致。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哲学提供了文化研究的特殊视角,“历史共时性”概念表达了这个哲学思想,作为元学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就是文化哲学即人的哲学,可以提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视域...
新处理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西方文化基于自然哲学的基础而使科学与人文相对产,科学叩不开对人文学的大门,斯宾格勒也只能在哲学大厦的门厅中止步。斯宾格勒没有遵循西方哲学传统对终极、纯粹、先验、本质、理性等等概念的理论研究方向,也不是追求认识论上的纯粹性和方法的分析批判性,而是直接展示一种普遍性的文化存在,在西方哲学的体系框架内,斯宾格勒找不到能够表达他的思想的概念、范畴、和逻辑方式,斯宾格勒的所有术语、...
在与外在的完成,最后达至终结--这便是历史之‘没落’的全部意义所在。在这些没落中,古典文化的没落,我们了解得最为清楚和充分;还有一个没落,一个在过程和持久性上完全可以与古典的没落等量齐观的没落,将占据未来一千年中的前几个世纪,但其没落的征兆早已经预示出来,且今日就在我们周围可以感觉到--这就是西方的没落。每一个文化都要经过如同个体的人那样的生命阶段,每一个文化皆有其孩提、青年、壮年与老年时期。”(...
的,因此他坚称:“‘历史的人’,依照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并按全部大史学家对它的看法,乃是一种正全力向着自我完成前进的文化的人。在此之前,在此之后,在此之外,人是没有历史的。”(第二章起源与景观,(乙)高级文化的类型,六)但斯宾格勒没有文化的人和人的文化这样的概念区分和它们的同一性的理解,因此,虽然他把文化形态的研究推到学术研究的前台,但不可能有文化形态的精确的定义理论,历史共时性概念也只能是一个炼金术...
卷第六章城市与民族(C)原始人、文化民族和费拉三)这种文化的先在性是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但文化的存在性在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中是难以找到传统资源支持的,西方主流学术传统中二元对立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世界没有三值逻辑,因此其它的理解难于被传统学术意识形态或学术规范所接受,比如,卡尔·波普(Karlpopper,1902-1994)就提出过“第三世界”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物理世界(世界I)和精神体验世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