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中国经济史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中国经济史 中国相关记录449条 . 查询时间(5.988 秒)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任人欺凌、饱受屈辱的历史,使中国最终加入了少数现代化后起国家的行列。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自己的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近代史上迟迟无法推进的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此后的三十年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探索道路上尽管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曲折,但总体而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现代经济起飞和增长,在国家工业化...
中国60年发展的整体绩效是辉煌的,堪称“中国奇迹”。新中国两个30 年,单从经济发展速度说,前一个时期年均GNP约为6. 1%,后一个时期年均GDP约为9. 8%。如果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大国、特别是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可以说,长达60 年的如此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均有大幅提高,在民主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也都取得显...
内债演变为外债,又以外债为担保发行内债,这种内外债的相互演变是近代中国公债的一大特征。内外债的起因是战争耗费和战争赔款。列强的侵略、掠夺和破坏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严重危机,导致历届政府的财政困难达到极点,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仰内外债的发行来弥补。而弥补财政赤字的内外债掩盖了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导致了债务上的恶性循环。内外债的相互演变就是这种恶性循环中的一环。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外国公民取得对本国公司(以股权的形式)或不动产的控制性所有权,或者对按以上方式向被控制企业追加投资所形成的控制性所有权,即取得或拥有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1978年前的29年,我国基本上没有FDI。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FDI逐年增加。1980年FDI为0.57亿美元,1990年上升...
封建社会中后期,尤其是到了近代,中国西部经济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在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次西部开发的热潮,其中较大的有三次,这三次西部开发虽为西部经济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开发的动因均与战争有关,因而开发过程表现出周期性的大起大落,未能形成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末解决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的问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按照中共十七大的语言,可以概括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现在,这个历史转折还没有完全实现。为了完满地实现这个转折,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这30年的经验教训,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
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艰难的经济赶超历程中,随着条件的变化,我国的经济赶超战略也几经变迁。几十年的经济赶超,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确立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既要考虑经济赶超所必需的经济增长速度、体现自身优势的发展重点,也要考虑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的赶超战略,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对中国沪深股市收益的统计分布特征和市场风险规律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 分别采用稳定分 布、渐近帕累托分布和截断列维分布拟合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统计分布,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股市收益分布 的中间部分适合用稳定分布描述,分布的尾部适合用尾部指数大于2 的渐近帕累托分布描述,即是具有 尖峰厚尾特征的有限方差不对称分布. 揭示出中国股市中高收益事件比低收益事件发生的更为频繁,深 圳市场比上海市场的投资风险...
《大分流》的研究风格,不同于我们“政治经济学”色彩浓厚的“社会经济史”,呈现出的是经济史的“经济学化”,且有某种去“社会科学化”的隐喻。彭慕兰关于经济史应该循着经济自身的发展脉络,尊重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思路,值得重视。但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有《大分流》说的理论过剩的问题,但也有理论不足和理论偏颇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割断重视制度分析的百年学术传统。总结数千年中国独特发展的经...
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     中国  经济改革  道路       2009/9/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那么,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实质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意义呢?它的发展前途是什么呢?借此机会我愿谈一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世界历史尤其资本主义近代全球化和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往往采取对立、冲突和非和谐的形式,其理论表现是“李嘉图定律”即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的规则。二战之后的西方国家,为此在某些观念、生产关系和具体政策上作了局部变革。难道中国转轨期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受“李嘉图定律” 怪圈的桎梏,非要采取对立、冲突和非和谐的形式来追求这种异化型“发展”吗?本文解析以“李嘉图定律”...
在过去的几年中,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然而,关于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转折点而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论。大多数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都建立在对总体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估计上。由于劳动力统计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些争论很难调和。工资数据比就业数据更为准确。基于对甘肃省农忙和农闲时期工资的发展演化模式的长期调研发现,无论其他影响因素是否被控制,实际工资水平总是不断地向上攀...
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发生相当早,封建地主制度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达,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迟迟发展不起来,而且直到现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自然经济观念还常常困扰着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现象,商品经济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起了什么作用。它和商品经济之间形成什么样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流变中,农商关系问题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和最引人注目的基本问题。它与“本末”观念和“轻重”思想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流,制约和规定着其他经济观念或范畴的衍生和演化。因此,探讨中国古代农商问题的发生发展,对于廓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深化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对于我们借古鉴今地分析现实中的农商关系问题也不无启发。
建国初期到“文化革命”结束之前,特定的价值取向曾经使对中国农村经济史问题的研究成为史学、经济学理论的热点之一。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的目光纷纷离开农村,农村经济问题被空前地冷落。时至今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历史学界并未因此恢复对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的热情。然而,国外学者并不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依然在他们的视野之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白凯(K...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