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化学 酰胺相关记录395条 . 查询时间(0.123 秒)
用DSC和微热量仪研究了N-脒基脲二硝酰胺(GUDN)的放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行为和比热容, 计算得到程序升温下GUDN主放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自加速分解温度(TSADT)、绝热条件下达到最大分解反应速率的时间(tTMRad)和至爆时间(tTIad). 结果表明, 在非等温DSC条件下, GUDN的热分解过程可用经验级数自催化动力学方程dα/dt=1018.49ex...
为了解重要的生化模型甲酰胺在水溶液中的微观结构, 采用全原子力场在全浓度范围内对甲酰胺溶液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 得到了溶液的径向分布函数, 分析计算了溶质和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对甲酰胺和水分子的氢键缔合情况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羰基侧的H原子与水分子能形成C—H…O弱相互作用. 在作者早期的研究中发现, 此相互作用对于阻碍甲酰胺的异构化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当甲酰胺在溶液中含量增大时, 此相...
利用电沉积法将纳米Pt固定在巯基丁二酰胺铜(II)自组装金电极(Au/CuL)表面, 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电极(Au/CuL/nano Pt). 分别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光电子能谱(XPS), 表面红外光谱(FT-IR)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对电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 并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CuL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并对H2O...
通过与聚丙烯酰胺(PAM)对比,使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以及流变性实验对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HMPAM)的溶液行为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荧光实验I3/I1值的变化确定了HMPAM的临界缔合浓度.结合荧光、紫外及流变性实验,对HMPAM在溶液中通过疏水缔合形成疏水微区、超分子聚集体及发展到空间网络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用原子力显微镜证实了HMPAM溶液中网络结构的存在.对HMPAM表...
分别以戊二醛和Fe3+改性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并分别与柔性链聚乙烯醇(PVA)共混, 制备了Fe-SA-CS-GA/PVA聚合物双极膜. 测定膜的红外光谱, I-V工作曲线, Na+与Cl-透过双极膜的迁移数, 离子交换容量及阴阳两极室中OH-及H+的变化, 并以扫描电镜观察膜表面和界面层形态. IR与接触角分析结果表明, CS经GA/PVA改性后其亲水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将SA-CS/PVA双极膜及...
通过锥板测量系统对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的粘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锥板测量系统能较灵敏地检测出溶液粘弹性结构的存在,并得到了聚合物溶液的弹性成份和粘性成份的关系.发现随着HPAM溶液浓度的增大,聚合物溶液的弹性成份起初迅速增大,随后增大的趋势变慢而趋于平缓,在经历一最大值后又略有下降.在剪切速率ṝ =0.36 s-1下,超高分子量的HPAM(M=1.65×107)溶液...
用改进的体积法研究了拟三元体系水+甲酰胺+环己烷+二乙二醇丁醚的三临界现象. 以水+甲酰胺作为拟“纯组分”,通过控制甲酰胺在拟“纯组分”中的质量分数w,逐渐向三临界点逼近,当w从0增加到0.206时,三相区范围ΔT从1.500 ℃减小到0.228 ℃. 由实验数据得到体系的临界质量分数w=0.286±0.003,临界温度为(54.8±0.7) ℃. 实验发现平均温度下三相区三角形的水-油边与三角坐...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有机阳离子缓蚀剂(咪唑啉酰胺)在电偶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 并探讨了其腐蚀抑制机理. 结果表明, 金属表面的过剩电荷较大地影响缓蚀剂分子的吸附行为. 在1%的NaCl溶液中, 碳钢电极表面带有过剩的负电荷;不锈钢电极表面带有过剩的正电荷;碳钢电极和不锈钢电极耦合后, 其表面分别带有过剩的正电荷和负电荷. 在耦合前阳离子缓蚀剂分子仅吸附在碳钢表面, 耦合后缓蚀剂分子在偶对的阴...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研究员等发明的“聚L-谷氨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及制备方法”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
以中压汞灯为光源,采用吸收光谱法,观察了UO2(NO3)2•6H2O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光化还原时的吸收光谱随照射时间、铀浓度及溶液酸度的变化.经短时间光照后,在UO2(NO3)2-DMF溶液中有铀(Ⅴ)形成,其吸收峰在755和635nm处.结果表明,它们分别是UO2+-DMF和UOOH2+-DMF的特征吸收,溶液中铀(Ⅴ)的岐化反应与H+浓度密切相关,UOOH2+是...
酰胺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序溶液的研究。
研究了二甲基甲酰胺(DMF)中Y(Ⅲ) 和Mg(Ⅱ) 及Co(Ⅱ)在Pt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Y(Ⅲ)、Mg(Ⅱ)及Co(Ⅱ)在Pt电极上一步不可逆还原为Y(0)、Co(0)和Mg(0).在301 K时,利用循环伏安法分别测定出Mg(ClO4)2-LiClO4-DMF中Mg(Ⅱ)的扩散系数和传递系数为2.95×10-6 cm2•s-1和0.11;CoCl2-LiClO4-DMF...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