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量子化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量子化学相关记录54条 . 查询时间(2.46 秒)
近日,我院微纳物理与应用研究室理论团队李伟副教授、博士生李涵等与复旦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香港大学的合作者在三角反铁磁体量子理论研究中取得进展。该工作通过大尺寸的量子多体热力学与动力学模拟,确定二维磁体TmMgGaO4(TMGO)的微观模型和精确参数,计算表明在中间温度展现出奇特的二维Kosterlitz-Thouless (KT)相。此前人们在二维超流和超导中观察到KT相变,而此项理论工作第一次在...
日前,菲列兹·伦敦奖评奖委员会宣布,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国马普学会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按照评奖委员会的通知,薛其坤是因为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斩获这一崇高荣誉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
2020年1月10日,中科院正式发布“中科院2019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包含12项成果。物理所范桁研究员等与中科大等单位的合作成果“首次完成强关联纠缠体系的量子行走实验”以及物理所高鸿钧院士团队的成果“实现石墨烯纳米结构原子级精准的可控折叠”入选其中。物理所范桁研究员等与中科大等单位合作,应用具有12个超导量子比特形成一维链结构的器件,实验实现了强关联量子行走的模拟。量子行走是经典随机行走的...
基于量子化学的计算机模拟广泛地应用于在现代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中。但是随着分子中原子数的增加,体系自由度的数目急剧地增长,这已经超越了经典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为了研究复杂分子的反应过程,我们可以利用量子模拟的方法,即通过精确控制和调节冷原子系统来模拟化学反应。近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石弢副研究员参加的一项研究工作(Nature 574, 215(2019))中,通过设计光晶格中的冷原子实现了量...
近日,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束传存教授在物理学国际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题为“Vanishing and Revival of Resonance Raman Scattering”(共振拉曼散射的消失与恢复)的研究成果。该论文是束传存与长沙理工大学郭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董道毅、以及日本理化学研究所Franco Nori等多位教授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高鸿钧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制备、物性调控及原型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期,他们在VSe2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体系研究方面,成功实现了单层VSe2的分子束外延可控制备[Sci. Bull. 63, 419 (2018)]及其一维图案化、功能化[Nano Lett. 19, 4897 (2019)]...
近日,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韩伟研究员、谢心澄院士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Sadamichi Maekawa教授受邀在国际著名刊物 Nature Materials (《自然-材料》)撰写综述文章,介绍“自旋流-新颖量子材料的灵敏探针”这一新兴领域的前沿进展。自旋电子学起源于巨磁阻效应的发现,在当时而言,自旋流指的仅仅是电子自旋的传播。随着自旋电子学的蓬勃发展,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自旋流现象与机...
近日,我校化工院教师徐天律博士为第一作者,教授Samantha Jenkins(苏曼)、Steven Robert Kirk(苏文)为通讯作者的最新学术成果《Chirality-Helicity Equivalence in the S and R Stereoisomers: A Theoretical》在校定SCI-TOP期刊《J. 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由...
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联合中美多个研究团队,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统中合成了反对称自旋交换作用,演示了利用“手征自旋态”制备量子纠缠的新方法。这项研究于22日发表于《自然·物理》杂志。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京开幕。30日下午,大会正式公布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今年共有六个项目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六位青年科学家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以《轻元素体系的全量子化效应研究和调控》项目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
量子自旋液体是存在于量子阻挫磁性材料中的一种新型物质形态,其新奇之处在于量子自旋液体中的可以衍生出带有拓扑性质的分数化元激发,这些元激发往往具有一些非同寻常的物理性质。然而,由于其强关联、非微扰的特征,目前理论上对这些拓扑元激发的动力学特性认识甚少。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万源、孟子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邓友金、研究生黄春炯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周正威教授研究组在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与美国莱斯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中科院物理所合作,提出了一种在冷原子系统中模拟磁单极场的新方案,从而为在冷原子系统中研究曲面上的量子霍尔效应及寻找新的奇异量子态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我校化学学院童明良教授团队率先从理论上出发并从实验上验证D5h局域对称性可以有效减弱横向磁各向异性以及抑制磁量子隧穿效应(Chem. Sci.2013, 4, 3310),随后再进一步通过精准分子设计,创造了其时单分子磁体的有效能垒和磁滞回线开口温度的世界纪录(Angew. Chem. Int. Ed.2014, 53, 12966;J. Am. Chem. Soc.2016, 138, 5441...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石墨烯的研究打开了发掘更多二维材料的大门。到目前为止,已有上百种二维材料被人们所发现,包括第四主族单质、第三和第五主族构成的二元化合物、金属硫族化合物、复合氧化物等。这些发现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二维晶体无法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的预言,其自身的优异性质也使得它们呈现出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和电子性质,例如半整数、分数和分形量子霍尔效应、高迁移率、能带结构转变等,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中都极具潜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