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光化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光化学相关记录118条 . 查询时间(2.083 秒)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辉在理论计算预测双铁加氧酶含氧活性中间体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在前期工作中,针对蓝藻醛去甲酰化加氧酶(cADO),科研人员对其含氧活性中间体结构、57Fe穆斯堡尔谱参数、底物氧化机理等,开展了多尺度QM/MM(混合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理论计算模拟研究,证实了其中间体结构是O2与醛底物形成的过氧半缩醛结构(图1),而不是以往通常认为的过氧化物结构。研...
近期,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下属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DOI: 10.1038/s41467-017-01137-8),以“光致变色荧光糖探针光控识别细胞内靶物质(Remote light-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target recognition by photochromic fluorescent gly...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陈加荣和肖文精教授团队在可见光驱动的自由基杂环合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9527-9531.)。针对这一挑战,基于长期以来在光化学和自由基化学方面的工作基础,陈加荣和肖文精教授研究团队经过近2年的努力,以廉价异制备的2-烯基苯胺为原料,首次发展了可见光驱动的自由...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张金龙教授课题组研究取得新进展,其成果以“Efficient Solar Light Harvesting CdS/Co9S8Hollow Cubes for Z‐Scheme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Angew. Chem. Int. Ed.2107, 129, 2728–2732)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该工作由博士研究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韩克利研究员带领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团队,发现了植物体叶表面防晒分子的超快反式-顺式光异构化机理及一种新的防晒霜分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化学通讯杂志JPC Letters上。
性能优良的光学探针是构建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能力的光学传感与活体成像分析方法的物质基础,其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实验室科研人员长期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6432; Anal. Chem., 2014, 86, 6115; Angew. Chem. Int. Ed., 20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李灿、慕林超、李仁贵等带领团队,在太阳能光催化的光生电荷分离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期刊。光生电荷分离是太阳能光催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转化中的光生电荷分离研究,相继在国际上提出“异相结”和“晶面间电荷分离”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的策略。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它可以超越远场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即阿贝极限(200纳米左右),直接检测到几十纳米的精细结构。与能达到相同或更高分辨率的X光显微镜、各类电子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相比,超高分辨荧光成像的优势是在常温常压和基本不损伤生物样本活性的条件下,获得其纳米尺度的图像信息。
最近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在小粒径铂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调控及其光催化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成功调控出粒径小于10纳米的铂纳米粒子在可见光区的光学吸收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光学吸收模型,并将其用于多种可见光光催化反应中。这一原创性重要研究发现为利用小粒径铂纳米粒子作为光子吸收体实现太阳能转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近日相关研究成果“Near-field dielectric scattering...
CO加氢高温高压制备高级烃类(又称为费托反应)是煤间接液化技术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入大规模生产,是替代石油、实施煤碳洁净高值利用的重要技术,在工业和学术界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众多费托催化剂中,Ru、Co、Fe基催化剂应用最为广泛。Ni基催化剂因为其C-C偶联效率低下,更趋向于催化生成低值的甲烷,Ni基催化剂又被称为甲烷化催化剂。鉴于费托反应的重要意义,发展新的清洁、绿色的新型能源路线...
具有“富勒烯”结构类型的高对称性纳米团簇一直是科学家们所追寻的明星分子。作为TiO2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模拟分子,多核钛氧团簇也成为最近国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已知的钛氧簇分子的结构对称性都较低,高核高对称性钛氧簇的合成与表征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近年来,温室效应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进而起了极地冰川融化、恶劣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研发新材料及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还可以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碳氢燃料。然而,光催化反应中如何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分离以及深入认识光还原二氧化碳机理仍然是个挑战。
螺旋自组装体系的构建一直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最近,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的朱为宏课题组在光可控螺旋自组装纳米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国化学会志》(JACS)以期刊封面的形式报道了该工作,并被JACS 进行亮点报道。
2015年6月2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科学家张镇博士做客青年学者论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214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献上了以“电子探针方法研究氧化物表面化学及光化学”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报告中,张镇博士简要介绍了电子激发脱附机理及实验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重点介绍了电子激发脱附方法在氧化物表面化学及光化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他认为,二氧化钛在催化及光催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是目前研究最...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张礼知教授课题组在可见光固氮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2015, 137, 6393–6399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