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电化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电化学相关记录465条 . 查询时间(1.567 秒)
2022年6月28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在常温常压电催化肉桂醛选择性加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工作合成了碳负载的铂修饰氧化钼纳米粒子催化剂(Pt-MoO3/C),探究了其在电化学肉桂醛选择性加氢中的性能,实现高效C=O选择性加氢生成肉桂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上。
2022年5月24日,220千伏储南线和储湾线顺利送电,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成功接入大连电网,标志着大连电网首个黑启动电源投入使用。
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潮汐)的储存和利用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类很有潜力的能源存储器件,电化学超级电容器(ESCs)因其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和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受到了科研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传统意义ESCs的双电层电极材料主要通过表面控制的离子吸附/解吸机制来存储电荷,导致能量密度很低。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研究具有表面法拉第氧化还原活性的赝电...
2022年5月5日上午,受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蓉教授的邀请,华南理工大学綦戎辉教授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301会议室作题为“电化学除湿过程传热传质机理及性能调控研究”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
当前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正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使用高比能正极材料(如NCM811)以及提高电池工作电压(>4.2V),是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最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碳酸酯基电解液无法适配高压电池体系,同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发生各种副反应,最终导致体系劣化、容量衰减。
2022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103组)卢宪波研究员和陈吉平研究员团队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利用负载铜量子点的超薄石墨炔(Cu@GDY),实现了有机磷农药的抗干扰高灵敏检测。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逐年增加造成愈发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高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一氧化碳和甲酸盐的选择性可以接近100%,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绿色碳循环的有效技术路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逐年增加造成愈发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高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一氧化碳和甲酸盐的选择性可以接近100%,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绿色碳循环的有效技术路径。
《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王春栋副教授团队与台湾大学陈浩铭教授关于真正双位点双功能电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Atomic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Enables Reconstruction-free Dual Sites Electrocatalyst(即原...
钠离子电池作为下一代的可充电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电池体系中,电解液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根据溶剂的不同,电解液通常分为酯类和醚类两大类。
2021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傅强研究员团队通过调变铝离子电池器件的工作环境和气氛,利用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Raman等表界面表征方法研究储能器件过程发现,无水气氛下,电极中的插层阴阳离子重新分布导致器件发生结构和电子态的弛豫;而在含水气氛下,环境中的水分子会插层到石墨电极层间,并与层间插层离子发生水解反应,...
海洋鸟类漂泊信天翁可以连续飞行几十天而不休息,飞行里程近15000公里;陆地上奔跑最快的动物之一猎豹,捕猎时最快速度能达到29m/s(104.4km/h),接近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的速度……自然界中动物特异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卓越的肌肉性能。受肌肉出色性能的吸引,人们对研制能够模仿肌肉运动如伸缩、旋转、弯曲等的人工肌肉越来越感兴趣。新兴的基于介电弹性体、刺激-响应聚合物、形状记忆合金...
作为单壁碳纳米管的部分侧壁结构,碳氢纳米环带特别是其中的锯齿型碳纳米带及其氢化产物的成功构筑可为碳纳米管的精准合成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新策略。自1954年锯齿型碳纳米带的设想结构被提出以来,它的合成研究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化学家,直到最近才实现了突破。在碳纳米环带结构中引入杂原子(N,O等)不仅可以克服环带分子合成过程所中面临的高张力问题,同时也赋予了纳米环带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环带分子合成提供了一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集团中子散射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子科学平台,在钠离子电池材料研发中取得显著进展。该团队结合当前研发热点,发现3d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作为钠离子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元素掺杂可进一步增强材料结构稳定性,调控其性能,改善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
近年来,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被认为是一种能够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但其反应效率往往受限于复杂的反应路径和缓慢的动力学过程,而阻碍了通过CO2R进一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兼具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CO2R催化剂。其中,酞菁和卟啉基有机金属配合物具有在分子水平上的显著优势,有望成为潜在的CO2R高效催化剂。为了构建高效的CO2R催化体系,需要通过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