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有机合成化学相关记录242条 . 查询时间(2.138 秒)
2024年11月8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汪成教授团队关于超高比表面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用于甲烷吸附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Ultrahigh–surfacearea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methane adsorption”。武汉大学2024届博士毕业生尹颖以及博士研究生章雅(北大联培)、周旭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汪成教授与北...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31005、21991112)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麻生明院士团队合作在对映和Z/E选择性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对映和Z/E选择性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α-非天然氨基酸(Stereodivergent access to non-natural α-amino acids via enantio- an...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334006、22090054、22033004)等资助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佚伦教授团队提出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Synthesis by Sensing”(边合成边测量)新策略,精准可控地制备成异聚体蛋白质孔道。利用这种非对称的纳米孔道实现了单个多肽对映异构体及非对映异构体的精准识别。研究成果以“立体和区域结构明确的异聚体纳米孔道合成及单分子传感 (Si...
放氧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命过程,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同时释放氧气,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提供物质和能量。位于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和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PSII)对于光合作用光反应至关重要,两个光系统均由核心和外周捕光天线构成,其中光系统核心是高度保守的,但结合在核心外周的捕光天线在不同物种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325110、92256303、2217128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施世良研究员团队在酮的动力学调控不对称加成反应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铜催化酮的动态动力学不对称烯丙基化、炔丙基化和丁烯基化(Dynamic kinetic asymmetric allylation, propargylation and crotylation of k...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汉民教授团队在惰性双C-H键活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自由基-过渡金属接力活化C-H键的策略,利用CO对烷基钯的选择性插入对烯丙基自由基进行分选,实现了位点选择性的双C-H键活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烯烃与亚胺的羰化-环加成反应,为烯基取代的β-内酰胺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路径。相关成果以“Site-Selective Carbonylative Cycliza...
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转移氢化是制备手性醇的有效策略。使用半三明治结构的Ru/Rh催化剂,一系列芳基/烷基、炔基/烷基、全氟烷基/烷基取代的酮以及α-酮酯或α-酮酰胺已可以被氢化并以较高的ee值得到手性醇。
孕甾皂苷大量存在于夹竹桃科植物,具有多样的生理活性。它们由孕甾和糖链组成,糖链部分含有大量2,6-二脱氧糖。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俞飚团队完成了一系列结构复杂的孕甾皂苷化学全合成。
硼簇化合物,如闭式碳硼烷和巢式碳硼烷,是由硼、碳和氢元素构成的笼状化合物。碳硼烷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三维芳香性、高稳定性、高硼含量、低毒性和多中心多电子特性,因此在化学、药学、生物学、医学和材料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硼簇中硼原子处于相似的化学环境,B?H键的选择性活化一直是合成挑战,这极大限制了其应用。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得伟课题组实现了1,2-双硼酸酯多取代位点C?B键的选择性炔基化和烯基化反应,揭示了其按照1,2-硼迁移过程和在多取代位点的C?B键直接偶联的汇聚式途径进行反应的机理,纠正了过去相关文献中认为该反应“单纯按照1,2-硼迁移机理进行”的认知误区。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领域代表期刊《有机化学通讯》(Organic Letters)。
放氧光合作用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几乎是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放氧光合作用光能向化学能转化的原初反应,通常由位于植物、藻类及蓝藻等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在可见光的驱动下完成。Acaryochloris marina(A. marina)是以叶绿素d(Chl d)为主要光合色素的独特蓝藻,可通过Chl d吸收低能量的远红光驱动放氧光合作用。然而,A. m...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黄焕明课题组通过自由基-极性交叉环加成反应(RPCC)实现了β-单取代以及β, β-二取代环状胺的多组分单步合成。该方法首次使用简单底物伯磺酰胺在同一反应中同时作为氮自由基前体和亲核试剂,发展了RPCC用于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为构建β取代环胺提供了新的逆合成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领域代表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
放氧光合作用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几乎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放氧光合作用光能向化学能转化的原初反应通常是由位于植物、藻类及蓝藻等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在可见光(400-700 nm)的驱动下完成的。Acaryochloris marina(A. marina)是一种以叶绿素d(Chl d)作为主要光合色素的独特蓝藻,可通过Chl d吸收低能量的远红光...
2024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戴辉雄课题组于Angew. Chem. Int. Ed.发表了题为Palladium-Catalyzed Deuteration of Arylketone Oxime Ethers的研究论文,通过开展基于芳酮C–C键活化的氘化反应研究,为合成氘代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提供了高效方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得伟课题组实现了链状、非连续1,3-立体中心的1,2-双硼酸酯的不对称合成。该工作解决了亲核试剂远离手性环境时构建非连续手性中心的难题,发展了偕二硼酸酯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模式,避免了两种经典阴离子中间体所导致的副产物生成。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领域代表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