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 >>> 农业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产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农业经济史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合作经济 世界农业经济 种植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业经济学相关记录387条 . 查询时间(1.331 秒)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尤其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多重要素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如何协调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成为当今农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志慧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考虑水-土地-能源-经济-环境-粮食耦合关系...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经济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支撑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和满足畜禽养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国产大豆存在单产水平偏低的核心问题,导致我国大豆供给严重依赖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巴西等国),这不仅使我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更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潜在风险。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大幅提升大豆单产水平,已成为破解我国大豆产业困境、实现供给安全保障的首要任务。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碳储存能力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碳和氮的动态,而土壤团聚体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核心机制,尤其是大团聚体通过物理和化学机制保护SOC。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RSP)直接贡献于土壤碳库,并在碳储存和团聚体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然而,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GRSP积累的影响研究不足,GRSP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及其对SOC的作用仍...
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为水鸟等湿地旗舰物种提供了核心栖息地。湿地关键生境功能区(KHFAs)是指具备重要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区域。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退化与丧失,正持续威胁这些区域的生态健康。湿地KHFAs的萎缩将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尤其危及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及其他物种。因此,精准量化湿地KHFAs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对于实现可持续...
植物功能性状的表达及其权衡关系随着植物所处的纬度、气温、降雨等环境梯度而发生改变。通过基于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基因组学和实时PCR技术,分析了野生稻与栽培稻根际微生物群的功能差异。研究发现,野生稻根际微生物组固氮基因丰度显著高于栽培稻。为进一步验证,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根际微生物悬液移植到土壤中,发现无论种植野生稻还是栽培稻,野生稻根际微生物悬液培育的土壤固氮酶活性都是最高的,揭示了野生稻根际微生物能够高效利用空气中氮气的潜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2025年1月10日至13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敏研究员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牛羊营养代谢平衡与甲烷减排技术”2024年度总结会暨2025年度计划会在南京农业大学顺利召开。项目管理部门和会议承办单位领导、专家组和项目组成员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24年11月15日,在2024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交流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农学会联合发布了《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24)》。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周培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中国“三农”实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农经所胡向东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在《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了题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与路径分析》的学术论文。该研究旨在进一步阐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剖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研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路径。
2024年7月和9月,农经所研究员、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李先德副会长率团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农业农村部门、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和中资农业企业等单位。此次访问旨在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NSFC-CGIAR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和中亚农业合作的方式路径和策略”,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加强联合研究、探索知识共享机制,深化农业科技合作...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王洪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2022年度主题案例项目《绿色发展引领下的生态农业创新实践》经严格评议后顺利结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农大肥业:如何进行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将入库到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团队在马铃薯生产生态效率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Does internet use improve eco-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potato farmers in China”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JCR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Cle...
2024年8月15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应邀作题为“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科学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质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农业重点领域及制度关键、健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与改革三个方面展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出席会议。农经所所长胡向东主持会议。
冬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气候变化导致世界范围冬小麦主产区变得更加干旱。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是应对干旱对作物生产影响的重要措施。提升作物抗旱性需要维持作物在有限供水下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更需要提升其收获籽粒产量的能力。针对大量遗传育种材料和品种,获取不同供水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周期长、投入大,并受到年际生长环境变化影响。找到简单、准确、快速预测作物品种抗旱性的方法,能够提高作物抗旱品种选育的效率。
红树林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碳汇”。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红树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且被开垦为沿海农田和水产养殖池。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点,且面临的威胁已由早期的毁林破坏转变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生态退化。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红树林潜在分布和碳汇的影响对于其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5种主要红树林物种,构建了高精度的物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