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宋元明清哲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宋元明清哲学相关记录363条 . 查询时间(3.591 秒)
北宋贡举与经学变古(一)          2007/12/18
[摘要]北宋贡举改革完成于北宋中晚期,主要围绕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大方向进行。这场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整体素质,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并引导经学从章句注疏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变,促进了经学变古。北宋的贡举改革,大体上经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改革考校程式,完善...
北宋贡举与经学变古(四)          2007/12/18
。王安石曾感叹道:“呜呼!学者不知古之所以教,而蔽于传注之学也久矣。当其时,欲其思之深、问之切而后复焉,则吾将孰待而言邪?”(《临川先生文集》卷71《书洪范传后》)为此,他亲自撰述《洪范传》,意在阐明长期汩没不显的“洪范大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安石的《洪范传》与汉唐经师的章句注疏之作,无论是著述体裁,还是阐释方式、学术见解都有明显区别。《洪范传》注重从思想上推阐箕子所陈“洪范九畴”的精义,具有...
内容摘要: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刻入石经,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结集过程。《孟子》之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
校书郎孙明古写《周礼》,国子博士孙逢吉写《周易》,校书郎周德政写《尚书》,简州平泉令张德昭写《尔雅》。”凡此种种,歧说纷呈,莫衷一是。“蜀石经”到底是九经,或是十经,抑或是十一经,或是七经?“蜀石经”中到底有哪些经典,有没有《孝经》、《尔雅》等等,如果不搞清楚,自然不利于“蜀石经”的研究,也不利于儒家“十三经”结集过程的考察,更不好对“十三经”的形成时代作出准确判断。通过宋代以来各类文献的考察,我...
经结集的过程时就说:“‘五经’始汉武帝,‘七经’始汉文翁,‘九经’始唐郑覃,‘十一经’始唐刘孝孙,‘十三经’始蜀母昭裔、孙逢吉诸人,至宋淳化而始定。”[29]晚清叶德辉《书林余话》卷下:“石经为经本之祖。(略)唐开成立十二经石经,孟蜀广政立十三经石经”云云[30],也还继承了这一习惯称呼。清人都知道这些事实,可是近人和今人却熟视无睹,一再错误,就不能不令人遗憾了。其四,“蜀石经”将《孟子》刻入石经...
留在总理处……1969年8月18日,……周总理借阅的宋拓《蜀石经》九册又完整地回来了。……郇斋旧藏《蜀石经》计有宋、元两朝拓本之《春秋左传》、《谷梁传》、《周礼》各二册,《公羊传》一册,又附清木刻印本《石经》一册,写本《石经题跋姓名录》一册。”载《艺术市场》2004年第11期。按,郇斋即陈清华(1894-1978),字澄中,湖南祁阳人。[25]明凌义渠《十三经注疏序》:“自蔡中郎书石于太学门外,已...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一)          2007/12/18
内容提要: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辨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以聂双江、王宗沐、王艮以及刘蕺山等人为代表,将“格物”完全收缩到自我意识的领域,不免取消了“格物”这一经典用语本身所具有的面对客观事物的致思方向。另一种以...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二)          2007/12/18
的书信。其中都谈到了“格物”的问题。在《答聂双江》中,龙溪指出:所谓致知在格物,格物正是致知实用力之地,不可以内外分者也。若谓工夫只是致知,而谓格物无工夫,其流之弊,便至于绝物,便是仙佛之学。徒知致知在格物,而不悟格物正是致其未发之知,其流之弊,便至于逐物,便是支离之学。争若毫厘,然千里之谬,实始于此,不可不察也。[20]在这封信中,龙溪讲得比较圆融,既批评了只讲“致知”不讲“格物”的“绝物”,又...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三)          2007/12/18
道愈远矣。[32]在南野看来,朱子学“以格物为功”,不免入于“揣摩义袭”,而双江主张“格物无工夫”,仅“以致知为功”,又不免沦于佛教的沉空守寂之学,所谓“近于圆觉真空”。将南野此信与前引龙溪《答聂双江》相对照,我们立刻会发现,就对双江的批评而言,无论在基本立场还是论证方式上,南野与龙溪简直可谓如出一辙。由于二元论的体用思维方式,江右阳明学的再传王时槐(字子植,号塘南,1522-1605)在一些根本...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四)          2007/12/18
章“‘致知议辨’疏解”,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页315-395。[17]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三《大学古本臆说序》。[18]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十一《答王龙溪》第一书。[19]同上。[20]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九。[21]如龙溪在《答毛治卿》中所谓:“来教疑致知反在格物之先,夫先师格物致知之旨,本无先后,致知者,致不学之知,是千古秘密灵明之窍;格物者,格见在之物,是灵明感应...
熹集》第四卷,第1885页。[21]《朱熹集》第二卷,第592页。[22]《朱熹集》第六卷,第3665页。[23]《朱熹集》卷四,第1874页。[24]《朱熹集》第四卷,第1972页。[25]《朱子语类》卷一,第60页。[26]《朱熹集》第四卷,第2243页。[27]《朱子语类》卷一,第3页。[28]《朱熹集》第五卷,第3078页。[29]《朱熹集》第四卷,第2147页。[30]《朱熹集》第三卷,...
摘要: 儒学在宋代以理学的形式复兴,朱喜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最终完成了天理本体论体系的建立。朱熹建立的客观本体论,是一个包含诸多范畴的庞大的体系,然而朱熹的本体论体系却并非以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表现的。笔者从辨析其基本范畴的意义入手,将其散见于不同著作中关于本体论问题的观点耙疏整理为一个相对完整而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以进一步加深对朱熹哲学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本体论;理;道;器;实体 ...
自然的产物,他还将回归自然,所以人道离不开天道,而天道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天道也离不开人道。一理与万物,不仅是一与多的关系,还是生成化育的关系,天理的这种生成能力被朱熹称之为“天地之心”。他说:“须知元亨利贞便是天地之心。”[23]元、亨、利、贞是一年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元是春天,万物始生,所以天地之心,就是万物生长之所以然之故。天地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最大的作为便是生成万物。所谓“天地以生...
阳明子至善论的现代意义(五)          2007/12/18
界,也正如阳明子所说:“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89]而对西方的形而上学来说,在古希腊,无是存在者的不在,在中世纪,上帝不能认识无,而在近代,无是属于存在者的存在领悟,是存在的它者。而且重建儒家形而上学是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其根源在于西方的那个曲折,但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而西方文化一直以来,对“无”就没有一个真切的认识。海德格尔极力想做到这一点,以拯救西方技术世界之偏颇。海德...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五)          2007/12/18
念庵具有某种存在主义的立场,龙溪则具有某种本质主义的特征。不过,双江、念庵不许“现成良知”,并不同于萨特式的掏空本质,以为道德、伦理的行为毫无内在的先验根据,否则势必消解良知本体存有论意义上的实在性,如前引念庵在调停龙溪与狮泉争辩时所谓“圣贤只是要从见在寻源头,不曾别将一心换却此心”。而龙溪肯定现成良知,强调表现为感性知觉的见在良知与作为先天本体的良知具有本质的同一性,不以“昭昭之天”与“广大之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