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现代外国哲学 >>>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相关记录103条 . 查询时间(1.062 秒)
关于Wille zur Macht的汉译     Wille zur Macht  汉译       2010/2/26
尼采有一本著作名为《Der Wille zur Macht》,它的汉译长期以来都是《权力意志》。据一位研究德国哲学的学者说,过去曾有人怀疑这个译名的正确性。经过查考,我发现“权力意志”这个译名有两个不足之处:(1)它没有把 zur 译出,或者说,译者把 zur 当作 der 来译了;(2)Macht 有力量、能力、权力等意思,尼采并没有把它的意思限定为“权力”。
尼采的革命     尼采的革命  哲学家       2010/2/26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当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世界中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影响范围冲破了那种通常把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分开的、理论与实践的传统界限。而且,他的学说已经在公众中广为传播,即使在那些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或从未读过他的著作的人中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尼采本人的不为群氓写作的主张相矛盾。
Pierre Hadot refers to "l'importance du rōle qu'a joué Plotin dans la formation de la philosophie de Bergson" when considering "l'importance que le mouvement néoplatonicien revêt dans la formation d...
弗雷尔和哈贝马斯都信奉“主体是对话发展的”这种批判理论,也都从元理论的角度阐释过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社会科学中有关认识论的纷争主要聚焦于两个极端: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而弗、哈两人的研究却游离于这两个极端,该类学术范式的变异立身于批判解释学的学科视阈。弗雷尔与哈贝马斯有关认识论的理论创见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类科学的认识;对批判逻辑这一转换过程的分析;基于对话与共识的真理理论;对交往理性与技术理...
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思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工具理性为内在支撑的现代性发展思潮和以价值理性为内在支撑的反现代性发展思潮。上世纪60、70年代以前,现代性发展思潮一直在西方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80年代以来,反现代性发展思潮则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话语。这种嬗变,不仅表征着社会发展思潮具体理论形态的更替,更意味着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僭越的逻辑归位。它表明,弥合理性的断裂,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
本文旨在对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之双重关系的复杂性做出尽量公允并具有说服力的评估。大部分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出现在德文文献中,几乎从未被研究。本文首次对有关资料进行合乎情理的论述。此外,本文揭示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两度鲜为人知的相遇。一次是1960年,他询问梵文中对应于“存在”、“存在者”、“揭蔽”、“遗忘”等的哲学术语。另一次则是1958年他与日本学者久松真一在弗莱堡共同主持的“艺术与思想”论坛,其中他...
在海德格尔思想及其主导词Ereignis中存在着一个“显现、看、知”三者共属一体的基本结构,其中“看”居于关联“显现”与“知”的核心位置。这种结构既是由他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显示形式”的现象学方法决定的,也源于他对希腊人之存在经验的洞察: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处,存在以一种存在与存在者相区分的二重性的方式运作着。因而,在阐释Ereignis时,海德格尔几乎处处都在强调这个词中固有的“看”的因素。但...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的解读和分析,阐述了海德格尔知觉现象学的意义和特征。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借助对康德存在论题(“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的现象学阐释,表明了对知觉行为进行现象学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两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他自己的知觉现象学:一方面,是对知觉行为的现象学描述,指出了知觉行为的意向性特征;另一方面,是阐明了知觉行为的存在论基础,进而突显了知觉现象在此在存在论...
论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     俄国  民粹主义  文化观       2009/8/21
民粹主义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头20年的俄国,是一股异常强大的社会潮流。它不仅发展为强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包括左、中、右各种色彩的政党和派别,还有着自己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学术界历来重视民粹主义在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探索,因而侧重于对其社会政治纲领的研究;而深入到它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特别是文化观的研究,则向来显得薄弱。鉴于民粹主义的文化观在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
1934年,萨特写出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论自我的超越性》,这是他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心得。萨特沉醉于现象学的思路,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巴黎高师同学阿兰·德龙在咖啡馆里对萨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是现象学家,你就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而且这就是哲学”。据波伏娃回忆,听到这话,萨特激动得脸色都发白了。(列维,第184页)从此,在现象学的道路上,萨特一发而不可收,1935年,写《论想象》;1937年,《论心理》...
本文为笔者应日本“胡塞尔研究会”邀请于2002年11月23日-24日在日本静冈大学召开的“日本首届胡塞尔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发表时有修改。
阿克顿从人类义务的角度来阐释自由,把自由视为人类良知的守望者,认为自由的神圣职责就是防止不正当的支配优势的出现。他反对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主张建立代议制政府、推行宗教宽容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在反思法国大革命时,他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和违背自由原则的恐怖,提出要警惕以平等,以人民和民主的名义对自由带来的伤害。由此,阿克顿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发展史上将自由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推动了...
在国内学界,萨特不能算是被冷落的人。可是在中国学人眼中,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195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者的“第一个萨特”)被解读的;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忽略了已经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萨特”,特别是忽略了他的《辩证理性批判》。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总是声称自己的人学是一种结构的历史的辩证法。这种新人学辩证法的真实对象,其实是作为历史发展原动的个体存在(实践)与各种社...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它所体现的某种现象学方法论的东西,在斯皮尔伯格看来构成了现象学运动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现象学的直观方法。胡塞尔本人则称之为“一切原则的原则”,其真实含义是:“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能在它在如此被给予的限度中被理解。”(Husserl,1982a,§84)
从50年代起,梅洛-庞蒂就意识到了《知觉现象学》立论的根据尚不充分。他发现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因为它们仍然是从意识与对象的区分出发的[①]。他对现象学的理解还是胡塞尔式的描述现象学,即现象学“直接描述我们实际的体验,而不管它的心理变化以及因果解释”[②]。然而,人们不能满足于只描述这些现象,还必须更多地考问它们,重返存在场。在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影响下,梅洛-庞蒂开始质疑起了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