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中国美学史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美学史相关记录115条 . 查询时间(2.429 秒)
从初唐到盛唐,重玄趣味经历了从纯概念性 思辨向修仙之学的复归,这在道教美学上则体现为一个从建构审美理想到关注审美实践和审 美教育的转变过程。李荣是这一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试图从他 的渐修观、道体论、体道论几个方面整理其思想,并为重玄美学的演进脉络安置一个关键环节。
夏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红陶、彩陶、黑陶等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早期陶器艺术中的“灰陶时代”。夏代灰陶,在造型上丰富多样,大量的炊器、食器、储盛器和酒器,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且二者搭配和谐、相得益彰,实现了先民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纹饰上主要为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还杂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动物纹,乃至理性精神十足的文字刻符,深化了陶器深层的审美意蕴。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形成了夏代灰陶幽冷神秘而...
我选择的话题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我所试图要描述的内容源自近二十年来我认识与理解中国艺术的个人经历。在这二十年中,西方评论和西方市场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简而言之。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初源于那些自1980年代起在中国举办的国外艺术展览(展出的艺术家并不都是当代的)以及当时传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与评论,尤其是欧洲的文学作品与评论。随...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老子             2008/6/26
《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规定的理性追寻。
朱光潜(1897~1986)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美学家之一,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汉语学界第一本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著作,对这一学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由于朱光潜熟谙西学,直接研读原文,提炼材料,呈出思想,从而这总著作至今仍有自己的特色。 朱光潜1897年生,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北京大...
在美学发展到21世纪初的今天,回望20世纪初美学开创的情景,可以形成一种对照,从而思考而今美学所在的位置。由于三位美学大家所涉及的又不仅是美学,他们的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与更多的领域相关联,因此,三位大家的美学还会引起超出美学的论题。 一、三种美学模式 大而言之,美学入中国与在中国,与三位大家相关。第一位是王国维,他确立了美学这门学科在体制内的地位;美学一词乃日本学人用汉字翻译aesthetics...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为现代和谐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这种新型和谐美的现实展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主体与对象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从和谐美学看,和谐社会就是更新、更美的社会。本文通过生产劳动、日常生活背后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发展,分析了新型的社会美、自然美、人自身和谐美和艺术和谐美的新特点。和谐精神点亮了社会主义...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     周易  中和  美学观       2008/6/11
“中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它的形成,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着密切联系。“中和”的思想,最早是由于音乐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到《礼记·中庸》,则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般认为,所谓“中和”,它所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其核心思想的来源是儒、佛、道三家。儒家美学以仁义为基础,强调个体的情感精神和社会伦理道德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孔子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肯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谐之美,并提倡“尽善尽美”。孟子强调人格精神、道德完善与审美愉快的联系,并将其概括为“充实之谓美”。佛家美学以“真如”为核心,推崇“远、虚、...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这是第三次中国美学论争。这场论争持续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论争。这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深化,也预示着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它的基础是作为现代性核心的启蒙理性。启蒙理性的基本精神是主体性,它成为对抗宗教蒙昧和神本主义的思想武器。主体性美学认...
妙悟的美学历程      中国禅宗  美学历程   妙悟       2008/5/7
“妙悟”,又叫禅悟。它本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范畴之一。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参禅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坛经》)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 “妙悟”一词最初见于东汉曾肇的《长阿含经序》:“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妙悟此语一出,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中被普遍使用。(注:参见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以禅喻诗”一节。) 由于禅宗和老庄思想...
在对中国禅宗美学的研究中,人们一般对慧能创立的南宗禅,特别是自马祖道一开创洪州宗以后的南宗禅的美学思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1), 但对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的美学思想,则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应当说,神秀一系的美学思想,是禅宗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起过它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南能北秀美学思想的对比分析中,来窥视神秀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慧能的...
赋体的兴盛是与汉代注重官能享乐的世俗美学追求相关的,其时世俗的娱乐需求是赋这种文学形式流行于时的重要动力,赋体在形式上的世俗化追求不仅适应着当时“赏心娱目”的要求,更标示着一种审美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诞生,是“文学的自觉”的先声;对赋体形式之美的尊崇加剧了六朝文学的世俗化,是其走向形式主义的渊源,也是六朝时期文学形态嬗替的关键。
敦煌学是二十世纪初延至本世纪的显学,有关敦煌壁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等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佳绩,然而,深赋美学内涵的敦煌艺术中观音菩萨图像所包含的美学意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敦煌佛教艺术中的“观音菩萨”图像做综合性研究,认真剖析这一独特的艺术传达形式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和宗教史上的地位,深入挖掘其美学意义,借此对“以美育代宗教”做出一定的创新思考。
敦煌学是二十世纪延至本世纪的显学,有关敦煌壁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等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佳绩,然而,深赋美学内涵的敦煌学二级学科——“敦煌美学”——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综合研究,结合敦煌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以及这一独特的艺术传达形式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艺术史、宗教史上的地位等重大问题,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学问题,为中国美学史的进一步完善与书写作出富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思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