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财政学 >>> 财政史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财政史相关记录80条 . 查询时间(3.334 秒)
追溯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最早在光绪34年(1908)开始提出,当时的立宪筹备事项内就有“订颁国家税地方税章程之条,是税项划分之滥觞” ,但却没有支出的划分。
从中国社会诞生的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开始,到秦始皇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中国,山西晋南地区基本上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当年作为历代奴隶主或新型封建贵族的采邑或俸田,经历了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兴盛和衰亡,最后被封建社会取代的历史过程,这里的先民们也经历了由徭役经济到实物地租,由奴隶或平民到封建依附农的伟大转变。
刘晏与唐中叶的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  唐中叶  刘晏       2008/11/4
刘晏(718--780),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字士安。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学,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后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租庸等使。唐代宗时,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不久,提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领使职。广德二年(764)贬为太...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金融建设乃至财政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发展。苏维埃政府银行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产物,是根据地经济斗争和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为支援革命战争、打破经济封锁、活跃苏区经济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支柱。鄂豫皖根据地的银行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
论唐代的赋税改革     赋税改革  唐代       2008/11/4
赋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唐代以前, 我国实行的是“以人丁为本”的税收制度。唐玄宗时, 为了弥补国家财政不足, 在租庸调制以外, 又将地税和户税定为常税, 赋税制度开始由“以人丁为本”向“以资产为宗”过渡, 开创了我国赋税改革的新思路。唐德宗时, 实行两税法, 确立了我国“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制度, 这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国家财政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一切财权归中央所有,现在一部分财权划归地方.随之税收也发生了变化,一类由中央和地方分享,如两税法便是如此,曰上供.留州.送使.另一类由中央直接收益,如青苗钱.商税.盐税.茶税.酒税和矿税等.这些税收由中央完全控制,地方无权干涉.当时,政治动荡,战乱迭起,经济凋敝,户口流亡,中央财政来源只剩下江南等八道, "户百四十四万,比天宝才四之一"( 新...
论王莽的财政经济改革     财政经济改革  王莽       2008/11/4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改革,研究这些改革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在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王莽改制就是这些改革中很特殊的一个。文章论述了王莽财政经济改革的特点: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全面掠夺,把王权看成万能的东西,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凭主观意志行事,结果遭到彻底失败。王莽的财政经济改革作为反面教材,对我们还是颇有教益和启发的。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税费很多,农民的负担十分沉重。农民的负担沉重与当时的农业税制有很大的关系。农业税制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解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税制一方面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存在重大缺陷,表现在农业税制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剥削农业的特征,定性模糊、税率高以及地税性质加重了农民负担等,其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通过进行理论论证以及实证分析可以...
抗日战争8年期间,根据地的财政方针政策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三次重大的转换。其中1937—1940年4年中,实行了“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方针政策。这对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发展抗日根据的经济、壮大抗日队伍、坚持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分税制述评     民国时期  财政  分税制       2008/11/4
北洋政府时期, 虽说财政混乱, 但在财政制度上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 特别是在赋税方面的划分, 此期中曾经有过多次的议定与法令的制定, 虽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并未彻底见诸实行,但是这些措施比起清代的赋税制度, 不仅向前推进一步, 而且给后来的国地财税划分以深刻影响, 当然也留下一些经验教训。
考察民国时期西方财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对财政著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理论构建所起的作用。文章从传播主体、路径和具体著作等方面为切入点,试图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说明等方法以揭示当时传播的关键元素,为后来研究者做一个铺垫。
清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一直比较薄弱,而晚清时期的财政状况更是令人堪忧,这直接限制了政府调控国家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减缓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加速了其主权的丧失,阻碍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在社会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政府的财政实力是其主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的现实基础,而晚清政府缺乏这种雄厚的物质条件,从而也成为其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封建社会里,农业一直是最主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租税始终是封建制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脉。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土地制度的差异,这就使各个历史时期的赋役制度往往有其时代特征。
纵观清代268年的历史,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咸丰朝之前是中央集权型,咸丰、同治年间是地方分权型,光绪、宣统时期是中央与地方争权型。这种变化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形势发生转变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清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对于今天的财政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清朝二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军费政策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清前期,国家财政相对充裕,军费能够正常开支。鸦片战争以后,政府财政日益匮乏,军队数量则有增无减,巨额的军费开支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先是对各项军费进行缩减,随后逐步加大裁军节饷的力度,至清末又编练新军,提高军人待遇。清代军费政策的嬗变是个迟缓的渐进过程,其间的利弊得失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