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法学 >>> 法律史学 >>>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3.187 秒)
中国法律史学处于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于历史的实用态度使人们忽视了中国法律史学困境的多元性。从知识运行的角度来说,中国法律史知识在生产、传播以及接受层面均存在问题。在知识生产阶段,中国法律史知识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在知识传播阶段,中国法律史对现代法学的借鉴意义被漠视;在知识接受阶段,各个主体或只愿做被动的接受者,或被视为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想要解决中国法律史学的困境,首先应该采取传统与多元相结合...
当下中国法律史学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和命运,研究方法的创新成为其通向"不失体面"的未来的关键通道。本文认为,当下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方法需注意以下几点:抛弃"辉格论",关注"语境论";谨慎"教义法学",注重"社科法学";淡化"史学化",倡导"法学化"。
就学科定位而言,中国法律史是一门兼有历史学和法学双重属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再现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和揭示法的中国历史的双重使命,前者主要由历史学的中国法律史来承担;后者则更多由法学的中国法律史承担。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面临着如下几项主要任务:重绘传统中国的法律版图,再现法律在传统中国国家及社会治理中的真实地位;在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上下功夫,使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在自主理论的引导下提出好的议题...
“直诉”源流通说辨正     直诉  审级  周礼  楚简       2016/11/15
"直诉"一词系近代以来的法史学研究术语.目前,"直诉"源流之通说认为,"直诉"源于西周的"路鼓"、"肺石",成型于南北朝的登闻鼓制.通过考辨可知,《周礼》所载"路鼓"与"肺石"、秦汉至南北朝以前的上书、登闻鼓,均非司法意义上的"直诉",通说关于"直诉"源流的认识不确.此通说形成的原因在于:《周礼》立于官学后,时人多奉《周礼》为理想制度,将"登闻鼓"、"八议"等制比附《周礼》,出现了"法律《周礼》化...
学者眼中的中国法制化     法制化  中国       2014/4/8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研究中国法的学者很多,已历经了好几代。第一代中国法学者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我前面提到的柯恩教授外,还有李浩(Victor H. li)、拉伯曼(Stanley Lubman)、爱德华(R. Randle Edwards)、琼斯(William C. Jones)等。柯恩教授是我的老师,他从1960年开始便从事中国法的研究,1964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创...
“中华法系”是在近代比较法研究中出现的概念,这个法系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制度是礼。但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中将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主干,而将礼束之高阁。有关礼的论述笼统而缺乏细致与具体,对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正是这种几乎将礼摒弃在法研究领域之外的做法,使我们对中华法系产生了一系列误解。比如将“重刑轻民”、“以刑为主”归纳为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等。在中华法系的制度构成中,律只是各种法律中的“...
继嗣,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为了确定家祀、身份和财产的承继人,依照国法或民间规则,在承继人与被承继人之间建构的一种社会关系。古代中国的继嗣行为,又称“立嗣”。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嗣”者,“诸侯嗣国也。引申为凡继嗣之称。”可见,“嗣”乃较为正式的用法。
生命之树漫长却又短暂,茫茫人海之中,潮起潮落之际,有些人之间会宛若前赴后继扑上海岸的浪花,有瞬时交集,便又消逝于无痕。这种微妙的关联,或许是如小概率事件般无意之邂逅,但结合其时代背景与人生际遇,却又可以作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历史解读。有念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以学术散文之笔法,挖掘法学圈外的两位广义的“法学家”—瞿同祖(1910-2008)和何炳棣(1917-)—梳理其生命中不为人所察觉的...
王者不得制人之私     政法  私约       2014/4/4
敦煌唐代民间契约(简称民契)的数量非常可观,其中包括大量借贷契约。通过对它的考察,再联系唐代的官方法律(简称官法)发现:唐代的官法对民契既有所为,更有所不为,既有体系性的规范,更对民契的独立自治留下了空间;而民间则坚信:“官有政法,民从私契”,民契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与自治性,并设法规避或抵御官法。官法与民契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探讨唐代官法对民间私契的宽容态度,对于今天国家处理由民间借贷而自发形成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化和功利化的思想给人文社科领域带来了强力的冲击,诸多被视为缺乏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学科遭到冷遇,中国法律思想史就是其中之一。当下,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在新环境下,如何准确为自身定位,自信从容地长久发展下去,是学科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实现“老树发新枝”,使传统法律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新价值,回应外界的质疑,也是关系学科生存...
法制自主性是法制的一种属性,是指法制主体自己决定自己的法制,不受外来力量支配的一种性质。法制自主性与国家的政权、主权关系密切,没有政权的独立与主权完整就无法保证法制的自主性。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法制自主性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涉及领事裁判权、租界以及香港和澳门等地的一些法制问题。中国的法制自主性曾因领事裁判权、租界的收回和香港、澳门的回归而得以恢复,然而道路十分漫长,过程十分曲...
“天”和“人”是中国传统哲学出现最早而又历时最久的一对哲学范畴,它包容了多种复杂的涵义,以至有的哲学家把“天”称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件“魔物”之一(熊十力:《乾坤衍》)。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不同时代和不同学派所说的“天”和“人”有着不同的内涵,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于自然与人类。西周晚年,史伯阳用天地阴阳二气的失序来解释地震的产生(《国语·周语上》),春秋时期又出现了“天有六气” 地有“五行”之说(...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宗教的历史研究可追溯到民国时期。梁启超、陈垣等人摒弃了古代以信仰为基础的宗派史、教义史研究方式,代之基于客观精神的历史探讨。在此之后,出现了数种名为“佛教史”、“道教史”的研究著作,并且出现了将“中国宗教”作为整体对象进行探讨的努力(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经过学术同仁近百年的努力,目前,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信仰各自的“断代史”、“通史”层出不穷、篇幅宏博,同时出现了几种“...
历史常常需要探求真相,尽管这只是希罗多德传统而受到修希底德传统的批评。对中国史、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反思困难也常常在于顾颉刚所说的“层累的”积淀。但反思历史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知古而鉴今的原因外,对法律传统的反思更为重要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的缺失究竟何在。同时,如何对历史进行反思也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思想框架,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反思,最好地折射了这些原理...
法治的中国模式     法治  中国模式       2014/4/8
自从世纪之交以来,伴随着西方的相对衰落与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好事者”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甚至已经有人将该模式的出现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我的问题是:大家都在说“中国模式”,其中究竟有没有、或者说应不应该有“法治的中国模式”的一席之地?然而,我发现“法治的中国模式”这个字眼在中国的学者看来似乎有些不舒服,以至于学界很少有人用。在某些激进的法治论者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