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传播学 >>> 传播史 传播理论 传播技术 组织传播学 传播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传播学相关记录205条 . 查询时间(2.239 秒)
本文以“甘柴劣火”事件为例,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对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在新的环境中进行了分析,思考了微时代环境下新闻传播各方权力与权益的博弈。“人人都是报道者”意味着传播权力的转移,权力与权益关系也需要平衡,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是保护双方利益的关键。此外,本文对新闻事实引述与作品抄袭的界限进行了解析。从目前的环境看,无论《甘柴劣火》是一篇具有“洗稿”性质的稿件还是具有独创性,这一问题实际并...
本研究以“文化反哺”为出发点,从新媒体技术使用的视角审视微信在农村家庭中的代际传播。通过对山西省陈区村的农村家庭进行田野调查,展现了陈区村家庭中青年子女和中年父母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以及当地微信中年用户群体的使用情况;同时聚焦于农村家庭中微信反哺行为的动因、进行过程与阻碍因素,探讨陈区村家庭微信反哺给亲代人群以及家庭亲子双方的交流带来的影响,以及微信使用中出现的负面效应,并提出对于农村家庭中微信反...
本文提出九类指标,用以分析选择螺旋首轮的传播行为和效应,并以城市品牌为选择因素,以京沪津渝港北澳七城市为选项,以今日头条2015-2017年间27个月中75971条贴文为数据,来展示这些指标的运用。本文指出了传播螺旋中的单项选择与累积选择的区分,前者包括发布量、读每发和转每读,后者包括发布量、点读量和转发量。本文还提出了选择度、贡献率等指标,用以测量、比较和解读发布、点读和转发的行为。本项研究发现...
本文试图以对美国学界“重写传播学史”的简要评介为契机,重新考察1980年代初美国传播学被引入中国大陆时,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其产生的疑虑,并特别关注一些学者用“群众路线”来想象传播学的别样尝试。本文认为,借助“重写传播学史”重返1980年代,意味着我们仍需面对“批判性理解”与“主流传播学叙事”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一面检讨我们的“进化论”学科史叙述,一面对施拉姆一脉传播学的成型过程和内部构造...
既有的文献显示,在美国本土,传播学史研究除了施拉姆与罗杰斯的正统叙述外,还存在基于拓展或反思(并非挑战)施拉姆意义上的两派传播学研究治史理念。本文试图中和既有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治史理念,重新整合有关美国传播学起源的历史著作或研究材料所引用的施拉姆或其他学者的口述录音、往来信件等一手材料,并结合四大奠基人的研究文献,及其自述文章,对施拉姆与四大奠基人的期刊论文与学术著作等材料进行整理与阐释,以此勾勒出...
大众传播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兴起,展现出当时不断涌现的心理学思潮对社会科学的全面影响。法国的群体心理学,德国的精神分析以及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尽管视角各异,但是都对传播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把大众社会的视角、关于群体心理非理性的认知以及个体心理的科学测量方法等元素通过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者如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注入了当时刚刚起步的传播研究,形成了传播研究的大众心理学范式。在二战...
从达拉斯·思迈斯(DallasSmythe)、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和丹·席勒(DanSchiller)这三位以“S”开头的北美传播学者与中国的学术关系切入,可以清楚看到西方“主流”和“批判”传播学术中的中国、传播学被引入中国的过程与学术“本土化”讨论中的政治、以及更为宏观层面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内的中外传播学术的知识社会学。而用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框架来反思新闻与传播学术发...
随着1980年代中国兴起“信息热”,“信息”概念被新闻学界引入与讨论,成为沟通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桥梁。本研究基于史料提出,与“新闻”的融合并非“信息”进入新闻界的初始状态,1978-1992年间,“信息”经历了几重转型:1984年前以传播批判学派的理论视野短暂出现,此后在讨论中转换身份,实现与“新闻”、科学方法论的融合,进而推动实证主义主导的传播学在中国兴起。“信息”的转型、传播批判传统的中断与新闻...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
与其他PX事件不同,广东茂名PX事件因其线下游行抗议活动及线上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媒介联动与舆论衍化过程中,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结构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并呈现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泛化趋势。本文通过对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进行田野调研,并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演变过程与事件中的媒介情景营造、重组与标识等相关联,并具有情...
在中国古代新闻史上,邸报作为官方信息发布的主要媒介载体,满足了士大夫阶层了解朝廷动态的信息需求,成为宋代独具特色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对于士大夫来讲,他们不仅对官方信息有了精神依托,而且有了评价对象,并由此产生了“读邸报诗”。这些随感而发的邸报诗,其内容涉及政治活动、军情战报、社会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均有重要的价值。
为探求主流意识形态具体的运作机制与认同形成机理,走向中-微观的话语实践分析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研究范式。基于第三代话语理论的进路,围绕国家与社会在意识形态话语实践中的互动这一实证化视角,本文考察了电影《建军大业》传播中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建构。作为一次典型的意识形态话语实践,《建军大业》及其传播在后现代多元身份认同与主客体错位的历史语境中,通过打造一种“年轻派”的话语纽结点将各差异性的主体立场与能指...
威廉姆·托马斯和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合著的多卷本《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自1918到1921年陆续出版后,成为早期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它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以影响深远的社会解体范式区分原初群体的组织、社会解体和社会重组。本文认为,这一范式得以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是一战之后在波兰和美国展开的国族建设和犹太人的市民融合。本文通过三重比较以支持这一主旨。首先是《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与《旧世界特质的移植...
戈德堡教授在反思时下欧洲难民、美国移民以及由此引发的西方民主社会危机的现实背景下重读“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经典之作《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翻译此文,希望也可对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界进一步了解该学派有所启迪。即这样的再阐释,可能提供了一个看待“芝加哥学派”的不同视角,展示了在当下的政治情境中重读、精读经典的论述路径,并显示了经典论著如何为我们批判当下的现实提供了理论资源和问题意识。
在1912-1913年报界针对政府及租界工部局的抗争中,维护言论自由权利的意识占据主要位置,成为抗争的核心。尽管政府相对于报界而言是强势的一方,但由于报界抗争方式灵活且多样化,抗争进程发展呈现出从冲突对峙到妥协共识的态势。在报界利益抗争的进程中,言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的抗争意义建构、当政者的民主修养、报人的政治效能感提升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抗争的成效。民初前两年的报界利益抗争是工具性或非对抗性冲突,并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