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传播学 >>> 传播史 传播理论 传播技术 组织传播学 传播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传播学相关记录205条 . 查询时间(2.498 秒)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与媒介理论相关的内容大多源自于英美一脉,而对于除了基特勒以外的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着力不多。在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梳理了诺伯特·博尔兹这位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的“感知”媒介理论,认为他是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异于“基特勒主流”的“本雅明支流”。博尔兹的学术发展路径与德国当代媒介学派的“成长”存在关联,他基于本雅明理论所发展出来的“感知”,从微观层面上是一种基...
本文系1990年于德国慕尼黑出版、由德国媒介学者诺伯特·博尔兹撰写的媒介理论代表作《新媒介理论》(TheoriederneuenMedien)中的一个章节,该章节于1999年秋季被翻译成英文版并收入杂志NewGermanCritique“德国媒介研究专辑”(总第78期)中。本文以本雅明媒介美学为基础,阐述了一种媒介技术感知理论的具体运行及其多重面向。本文首先简要回溯了前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简史,认为代...
数字与社交媒体改变死亡与悼念的形态,扩展了传统哀悼与纪念的空间。本文以李文亮医生的微博评论区为例,通过计算传播研究方法,抓取并挖掘2020-2021整一年间的134万多条数据,分析并阐释社交媒体时代对公众人物的网络集体悼念;并提出“延展性情感空间”概念,用以理解基于网络哀悼的临时性社区如何转化为常态性的情感表达空间。研究认为,社交媒体重塑公众哀悼与情感表达的形态,重构哀悼者与逝者、以及哀悼者之间的...
本文以“基因编辑婴儿”为案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爬取果壳网、央视新闻等7个微博账号,以其中的165条事件相关微博原文和6440条微博评论为样本进行框架分析,并以恩克曼六种基本情绪指标对评论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相关微博文本中存在“个人问责”“外部问责”等十个框架。在描述分析基础上,研究利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analysis)检验微博原文框架、评论框架、评论情绪之...
手机等现代传播科技的普遍使用与移动性的塑造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地铁这样一个双重封闭的空间中。数字网络中的“移动”事实上改变了乘客本身的物理移动体验,如何理解这种相互建构的“移动”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借助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本研究发现,乘客的时-空体验关联于手机所带来的移动潜能,由此经验到三个维度的不同移动节奏,包括旨在定制化个人移动体验的“同步节奏”,主动暂停移动的“异步节奏”,以及物理移...
“身体转向”为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契机,但当前身体视角的回归尚未深挖数字语境下传播者的身体移动带来的技术反思。本文从身体作为“移动媒介”的理论化角度出发,探讨香港跨境代购者的具身传播和身体问题,涵盖(在场与虚拟的)身体移动、网络界面化的移动身体和作为话语的身体移动与移动身体三个层面。文章揭示了移动身体数字化的双向过程(即,肉身空间移动的数据化,具身移动数据的空间往返)如何贯穿并形塑了跨境代购网络...
本文从再中介化(remediation)的视角对手帐这一数字时代的所谓“慢媒介”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基于对五个知名手帐品牌的产品分析、有关手帐的线上线下出版物的文本分析、以及对10位手帐爱好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手帐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兴起并非对某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或对数字文化的反抗,其实质是在中国高度流动和加速的社会技术语境下、由生产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的新旧媒介再中介化的结果。手帐在数字时代已经发展...
本文综合分析了在解释新冠大流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在跨学科 的视角之下,探讨虚拟地理和现实地理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问题,特别关注了交通基础设 施一贯的重要性。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在虚拟和现实的模式中,存在着多种力量支配 和获得流动性的政治活动。由此,新冠危机被认为既放大了许多先前存在的不平等形 式,又有力粉碎了全球化主导话语下先入为主的假设。
结绳记事是史前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部落中都曾存在过的一种古老的信息记载和传递方式,具有明显的情感交往功能。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其传播模式是通过绳结这种体外媒介来构造意象,传者的“意”通过绳结创设成“象”,他者通过“象”的解读来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其内在传播机理则是绳结传播者通过触觉计数将自身沉浸于记忆情境中,并通过口语讲述、身体展演、情感抒发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情感,而他者则通...
监狱改良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近代监狱改良进程中,中国与西方通过各种媒介关联与互联。早期出使官员的考察日记和电报日记将西监模范带到中国,为中国监狱改良建构了西方经验的档案库。中国模范监狱的司法实践与官报体系对中监模范的推广形成了中央-地方的结构性耦合,官报成为中监模范的“竞争舞台”。模范监狱作为建筑媒介,以营造和观瞻的方式将中国纳入到视觉治理的世界体系。全球史视野中模范监狱的生成与扩散丰富了...
在企业漂绿行为日益侵犯公众权益的背景下,研究选择从受众的角度验证其是否能理解与认同现有的漂绿行为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如何识别企业漂绿手段,扩展反漂绿研究视野。研究选取有远见的绿色主义者、潜在的绿色主义者、冷漠的绿色主义者进行访谈,借助扎根理论逐层深入分析并从话语表达、视觉符号、数据表现、企业形象四个维度建构受众识别企业漂绿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受众依据话语表达与视觉符号等修辞技巧识别企业漂绿是...
当前智能媒介技术发展迅猛并在媒介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激烈的变化引起了学界的多重反响。就本文最为关注的新闻生产的主体性问题,形成了技术主体、人类主体和“人机联姻”等多重观点。从基特勒“媒介网络”理论路径出发,本研究主要考察智能新闻资讯平台,媒介技术与人如何在广义新闻生产的微观过程之中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媒介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智能媒介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人的主体性境况的关联问题。本研究融合了...
在对溯源于社会学的边缘人理论进行解构和重构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促进该理论与传播学相关议题的对话。首先,在帕克提出的“边缘人”概念以及后来学者对其完善与精致的基础上,本文引入“不确定性”概念和罗洛·梅的“焦虑”理论,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试图从个体的角度以“不确定性”为理论工具解构边缘情境与边缘人格,重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还讨论了该理论与传播学相关议题的可能对话,以期引起传播学者对该理论的关注,...
在偏见同化和敌意感知理论框架内,通过一个3(方舟子、崔永元、白岩松)×2(反转派、挺转派)析因实验,从受众认知角度探索了派别成员对转基因意见领袖的认知反应倾向。结果表明,不同立场意见领袖能够调节派别成员偏见感知的方向和强度,换言之,意见领袖以制造偏见同化或敌意感知的方式影响派别成员。立场鲜明意见领袖表面中立的模糊言论激发了派别成员截然相反的认知反应:对己方意见领袖偏见同化,对对方意见领袖敌意感知;...
本文聚焦媒介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运用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数据(JSNET2014),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区分出地方政府信任变量,并将媒介使用分为传统媒体使用、互联网使用、知识社群参与三类,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使用对地方政府信任的正负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传统媒体使用、互联网使用分别对地方政府信任有负向、正向显著影响,知识社群参与对地方政府信任没有显著影响。知识社群参与是媒介使用操作化上的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