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应用化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应用化学相关记录925条 . 查询时间(2.516 秒)
以K2S2O8-Na2SO3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甲基丙烯酸长链酯基氢键缔合型减阻聚合物。研究了合成温度、氧化剂还原剂摩尔比与减阻率的关系,以及不同极性单体质量分数对剪切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剪切速率、浓度及极性单体含量对该聚合物体系柴油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给出了在实验研究范围内,剪切稳定性最佳时的合成工艺条件;流变行为研究表明,氢键缔合型质子供体聚合物(D)和...
用丙烯酸甲酯(MA)与负载到纳米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粒子上的三乙烯四胺(TETA)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负载型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配体。 将其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ATRP,结果表明,动力学曲线表现为ln [c(M0)/c(Mt)](c(M0)为单体起始浓度,c(Mt)为反应时间t时单体浓度)与时间线性相关,分子量随转化率线性增加。 可以通过离心轻易将催化体系从聚合...
按文献方法合成了α-Na10[PW9V3(H2O)3O37]·16H2O、α-Na10[PW11V(H2O)O37]·16H2O和[H3O]3[NH4]18[Mo57V6O183(NO)6(H2O)48]·56H2O(分别简称α-PW9V3、α-PW11V和Mo57V6)含V多金属氧酸盐。 采用纸片法分别测试了它们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黑曲霉菌的抑菌活性。 3种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
将硝酸铁和甲醇、磷酸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旋涂法制备了磷酸铁(FePO4)纳米薄膜,测定了匀胶机转速对膜厚及烘干温度对膜厚和折射率的影响,并发现薄膜的烘干温度超过150 ℃时,薄膜的厚度(130 nm)和折射率(1.7)变化不大。将该薄膜固定在钾离子交换玻璃光波导表面,研制出FePO4膜/K+交换玻璃复合光波导。酸碱指示剂溴百里酚兰(BTB)作为敏感试剂,固定在复合光波导表面,研制了BTB膜-...
用水杨醛和邻苯二胺合成了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双席夫碱(SPS),将其作为中性载体与碳粉混合,以液体石蜡为粘合剂,制备出能斯特响应铜(Ⅱ)离子选择性电极,应用于SCN-的测定。 SCN-浓度在1.0×10-6~1.0×10-2 mol/L之间时该电极对其具有能斯特响应,检测下限为4.0×10-7 mol/L。 在pH值为3.5~4.6的SCN-溶液中,电极的响应时间均小于30 s。电极的稳定性好,灵敏度...
用串联质谱碰撞室模拟大气环境研究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形成过程,实验发现,经离子-分子反应可以生成氯苯类化合物。 以中性苯与酰氯为反应物在离子源进行反应,在苯含量为4×10-3Pa、酰氯含量为4×10-4Pa时,氯苯的生成量为5×10-8Pa,远远高于背底浓度5×10-9Pa。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形成,大气环境明显优于质谱环境,实验结果表明,在大气中经离子分子反应形成POPs是可能的。
近年来,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的研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有报道用Pd作阳极催化剂的DFAFC的最大能量密度为0.25 W/cm2,很接近于以氢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表明DFAFC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综述了DFAFC的研究进展、甲酸电氧化机理、阳极复合催化剂性能提高的原因和机理。DFAFC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采用低能量离子束对碳纳米管进行轰击。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表明,离子束轰击可以方便地去除碳纳米管中的杂质,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离子束轰击没有对碳纳米管造成明显损伤。 以尿素作为杂质添加到碳纳米管中,经离子束轰击后发现尿素消失,说明离子束对杂质的去除机制为其溅射效应。
将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通过溶液自由基聚合,用巯基乙醇作为链转移剂调控合成了一定分子量的端羟基聚丙烯酸酯(PA),再与聚氨酯(PU)预聚体反应,在水中分散得到PA-PU-PA三嵌段共聚复合乳液。 采用FTIR和1HNMR测试技术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着PU与PA质量比的降低,共聚物中丙烯酸酯含量随之增加;PU软硬链段之间的氢键化作用减弱。 TEM显示,复合乳胶...
采用旋转甩涂法将硫堇掺杂的聚乙烯醇薄膜固定在K+交换玻璃光波导表面,研制出一种高灵敏硫化氢气体传感器。 传感膜与硫化氢(H2S)气体作用时,薄膜颜色从紫色变为无色,从而降低薄膜对倏逝波的吸收,使传感器的输出光强度(信号)增强。 采用流动注射法对H2S气体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H2S传感器对浓度在0.14~56 mg/m3范围的H2S气体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r=0.99667),检出限为0.11...
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为辅助模板剂,合成了具有较高稳定性的介孔二氧化锆。 采用TG、XRD、FT-IR以及N2吸附-脱附等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以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的二氧化锆前驱体具有层状介孔结构,经过NaOH溶液处理后再经500 ℃煅烧仍能保持其介孔结构,显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 在表面活性剂脱除后得到双孔分布的孔结构,其孔壁为四方晶相结构。 NaOH对其结构的形...
以N,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DACBMAC)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合成了聚(N,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PDACBMAC),用FT-IR和1H NMR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性能和抗菌机理。 结果表明,PDACBMAC对大肠杆菌的杀菌能力明显高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在剂量低于20 mg/L时,其杀菌能...
分别在高氯酸和硝酸介质中研究了N,N-二甲基羟胺(DMHAN)与HNO2的反应动力学,通过考察溶液酸度、还原剂浓度、离子强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获得高氯酸介质中反应动力学速率方程为-d[HNO2]/dt=k[DMHAN][HNO2],在18.5 ℃,离子强度μ=0.73 mol/L时,反应速率常数k=(12.8±1.0) mol/(L·min),反应活化能Ea=41.5 kJ/mol。 ...
以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四水硫酸锆(ZS)负载型催化剂ZS/SBA-15,用FT-IR、EDS、XRD、N2吸附-脱附、Hammett指示剂等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酸强度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硫酸锆负载后,催化剂仍基本保持六方有序的孔阵列和尺寸不变的介孔孔道;在负载量<40%时,硫酸锆均能在载体上高度分散。 该系列催化剂具有中等强度的酸中心,对乙二醇单乙醚与乙酸、正丁...
采用[CoCl4]2-为第一配体,质子化的N,N,N′,N′-四(对甲基苄基)乙二胺为第二配体,构筑二次球形配位主体框架,选择性地将蒿本挥发油中的肉豆蔻醚作为客体,与其形成超分子包结物晶体。 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测试技术确定了包结物的形成及其主客体分子摩尔比为2∶1,利用Kugelrohr真空蒸馏技术将肉豆蔻醚从包结物晶体中分离出来。 用IR、NM...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