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与中药学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学等)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口腔科学 中医老年病学 针灸学 按摩推拿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护理学 中医食疗学 方剂学 中医文献学 中医学其它学科
搜索结果: 271-28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医学相关记录7086条 . 查询时间(3.541 秒)
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影响胆固醇的吸收、肠道炎症影响动脉硬化等成为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药与针灸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发挥着心脏效应,具有丰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中医相关理论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的认识,为未来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
观察补肾药物对肾虚质大鼠海马MEK表达的调控,探讨其对大鼠记忆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子代鼠按雌雄1∶1比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肾虚质模型组、左归丸组和右归丸组,运用总蛋白提取,BCA蛋白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EK浓度对比4组子代鼠海马组织内MEK蛋白表达差异,探究肾虚质子代鼠学习记忆能力与MEK间的关系。
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AChA)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析因设计的研究方法,将120例AChA区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中药组、双活血组、中医综合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抗血小板聚集,中药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肾通脉方颗粒剂,双活血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银杏叶提取物两种活血化瘀注射液,中医综合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
通过对有关组方用药规律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探索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检索1992年—2018年有关组方用药规律方面的文献,应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相关知识图谱。
应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价中药制剂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病人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医学外文文献数据库(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等中外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5月25日。纳入中药制剂干预慢性心力衰...
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采用证候、证素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分析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研究黄花草木犀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DPPH法及β-胡萝卜素漂白等方法筛选黄花草木犀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部位,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再评价其抗氧化活性。
探讨还涎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6、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治疗周期1个月。观察组给予还涎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6、TNF-α含量。
研究小白菊内酯对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的增殖以及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MTS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小白菊内酯对BCPAP细胞增殖的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给药浓度时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C3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与Beclin1的变化。
观察栀子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的影响,并基于肠肝轴探讨栀子苷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7只。即正常组、模型组、栀子苷组、盐酸吡格列酮组及培菲康组。除正常组外,其余28只大鼠采用高脂饮食16周建立大鼠NASH 模型,在造模第9周开始给药,共治疗8周。第16周末经腹主动脉取血,生化法...
探讨温针灸对骨关节炎(OA)大鼠软骨组织Clock、Bmal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3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温针灸组,每组15只。以手术方法制备OA大鼠,温针灸组于造模第1天取足三里、犊鼻和内膝眼穴温针灸治疗,采用手针及悬灸法,15 min/次,1次/天,共21天。针刺组采用针刺方法同温针灸组,不用艾灸。对照组大鼠自由饮水,正常饲养。所有大鼠于相...
观察麦粒灸联合头皮针、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初发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G)、试验组(EG)即麦粒灸+头皮针组(EG1)和麦粒灸+腕踝针组(EG2)。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麦粒灸联合头皮针或腕踝针治疗。治疗5天,随访30天,比较治疗前后整体疗效。采用疼痛程度的数字等级评分法(NRS...
探讨香丹止痛方联合普瑞巴林和度洛西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和Th17/Treg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证属肝郁气滞血瘀的PHN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另选30名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西药普瑞巴林联合度洛西汀治疗3周,普瑞巴林75 mg/次,2次/日,第3日起150 mg/次,2次/日;度洛西...
基于昼夜节律的相关认识阐述卒中发病的时间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卒中防控的新策略。 收集、整理现代医学关于昼夜节律与卒中发病时间的相关性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卒中发病存在显 著的昼夜差异并具有周期性变化,血压、血糖、血脂、Hcy等相关因素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导致 卒中存在高发时段的部分原因。适时服用防治药物,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自身昼夜节律的稳定,是健 全卒中防控策略和降低卒中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研究平衡针法治疗晕动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有晕动病史的40名在校学生,均能被诱发出现程度不一的晕动病症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平衡针组,每组20例。平衡针组以升提穴为主穴,配以胃痛穴、胸痛穴、头痛穴针刺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5周。对照组观察期间不予治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