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与中药学 >>> 中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医文献学相关记录188条 . 查询时间(6.24 秒)
《伤寒论》书名出自谁手      伤寒论  张仲景       2008/11/5
  “张仲景撰写了《伤寒论》(也称《伤寒杂病论》),当然书名是张仲景所起,”这是一般人的常识及逻辑思维,但用心读《伤寒论》原文则感其理不通,通过考证更证实这一逻辑不能成立。
  《伤寒百年》刚刚面试,就得到学术界许多同仁的关心和鼓励,我深深懂得,这是医圣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一书的深远影响带给它的幸运。作为在中医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说它“立法制方,神妙不测,持脉辨证,不可思议”也好,说它“天包地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也罢,《伤寒论》所具有的文化永恒性、哲学普遍性、学术精深性价值是历史上其他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衍文与倒文     衍文  倒文        2008/10/7
古籍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辗转传抄,以及水火、虫蚀、竹简脱落等原因,出现了讹、脱、衍、倒、错等现象,这就产生了古籍整理中的校勘之事,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讹指错字,脱指丢字,衍指多字,倒指文字颠倒,错指竹简插放错乱。   这里只谈一下衍文与倒文对于文意的影响。   先举衍文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   文中“被服章”三字与前后...
百病始生 脾胃为本         中医药       2008/9/22
研读《灵枢·百病始生》、《金匮要略》和《脾胃论》,深刻认识到:疾病发生,正虚为本;脾胃虚损,百病由生;治疗疾病,扶正固本,注重脾胃为先。   疾生病传,正虚为本   《灵枢·百病始生》将病因分为三类,一是天之风雨寒暑,感则易伤人体上部,二是地之清湿,感之易伤人体下部,三是喜怒不节,易伤内脏。病因不一,感邪途径各不相同,风雨、清湿之邪自外而内侵入人体,病起于阳也;情志致病直接伤及人体五脏...
对于有志于把自己培养成为未来一代大医的青年学子,对于有意愿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临床技术的中医工作者,对于有兴趣从渊源上而非从末节上了解中医学的读者来说,读书须从根柢入手这句老生常谈仍大有新意。王育林教授主编的《中医古籍阅读学》(简称《阅读学》),立意深刻,开拓了一条学习中医经典宽阔可行的道路,对当代中医学子践行关于根柢之学的古训颇有裨益。   我们不妨把中医学的根柢之学约略地指为古典医籍之学。...
  人生是一种渐悟,读《伤寒论》也是渐悟。   在中国医学史上,学习医学的人多是师徒相授,先学习《内经》、《难经》、《本草经》或钦定的本草读物,再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继而学习一些有关方书;南宋以后歌诀体本草、汤头类读物日渐增多,至明代则更为多见,所以,明清及其以后,也有先学习《药性赋》、《汤头歌》等通俗读物启蒙后,再回过头来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上述...
  《黄帝内经·素问》是一部旷世罕见的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它起著于战国后期,经历秦汉,大约两个世纪,融注了几代优秀医学家们的心血。但是,由于它的“经文奥衍,阅读诚难”,时间一长,就曲高和寡,问津者稀了。至唐代,该书已是结构混乱,内容颠倒,面目全非了。   诚如唐代医学家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所描述的那样:《素问》原本是九卷,当时只有八卷存世;而这八卷之中又是“世本(流行的版本)纰缪,...
  一些资料表明,经方理论起源于神农时代,《汤液经法》标志了经方发展,而《伤寒论》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确立。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辨证的思路。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论》原文分为《汤液经法》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来洞观仲景对六经辨证理论的发展。   1.分析六...
古医籍的文体     古医籍  文体        2008/9/19
  古医籍受到古代文风的陶冶,文体多种多样,总结起来都有一定的文学文体特点和规律,大致可分为论辩、序跋、杂记、传状、辞赋等。   论辩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是非的文章。论是论述,辩是辨析反驳。特点为论述辩驳交叉并存,说理深刻,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哲理性强。运用通晓的文理阐述深奥的医理,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小儿则总论》,针对当时一般医生过分强调小儿疾病最为难治的看法,深刻阐述了...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其方证和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后世称“张仲景为方剂之祖”,即认为《伤寒论》的方证都是张仲景一人发明创造,但这不免有过誉之嫌,更不符合中医发展史,也因此影响了正确认识《伤寒论》。因此,要认识《伤寒论》,认识经方,必须弄清楚《伤寒论》方证的起源。   经方,是指《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经》简称《汤液》)、《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为...
误训、误用与讹传     “尸”  “主持”  误训       2008/9/5
  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医古文》教材中收有唐代医家王焘的《外台秘要序》一文,文中论述古代方书的重要价值及其编辑整理这些方书的经过。在第一段的最后有这样两句话:“永言笔削,未暇尸之。”意思是王焘他常常说要编辑整理这些古方书,但没有时间主持这件事。教材及各种辅导书都将句中“尸”训为“主持”之义,似亦文从字顺。   然而“尸”怎么能作“主持”解呢?实在令人茫然不解。   清儒戴震在其《...
《本草》溯源     本草  溯源       2008/9/2
  我国古代医药书籍多以《本草》命名,这是因为在早期所发现的药物中,草本植物占多数。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本草》,我国古代一些医药学家总结了汉代以前,直至远古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系统地加以编着而成。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场地、性质、采...
古医籍中的婉辞      古医籍  婉辞        2008/8/21
  中国是礼仪之邦,且先民有好吉利的心理,故亦常有所忌讳。“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见郑玄为《周礼·春官·小史》注)起初多用于对尊长和君主的尊重。后世一方面讳法趋严,另一方面则在语言表述中好用婉语、婉辞。清人刘熙载《艺概·六》在评论《左传》语言特色时说:“《左氏》叙事……直者婉之……”这“婉”就是“婉语”、“婉辞”。直言之处多用婉语、婉辞叙述,如《左·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不听蹇叔劝告,“劳师以袭...
简论《中藏经》学术思想     中藏经  学术思想        2008/8/21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实为课徒用书。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而以形证脉气决生死,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可谓自《内经》、《难经》以降,理法方药俱备之完整医经,学术思想独到、阐释医理简明、切合临床实用之医家宝典。   《中藏经》以脏腑脉证为中心,广搜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籍之中论阴阳、析寒热、分虚实、辨...
医古文中常见成语拾萃(六)     医古文  成语       2008/7/3
36.白驹过隙 张介宾《<类经>序》:“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   驹隙为“白驹过隙”的省文。骏马在缝隙前疾驰而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7.思过半矣 张机《<伤寒论>序》:“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思过半矣指对问题的理解已经超过了一半。谓已经弄懂了大部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