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化学热力学 化学动力学 结构化学 量子化学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 催化化学 热化学 光化学 电化学 磁化学 高能化学 计算化学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物理化学 碳相关记录585条 . 查询时间(0.365 秒)
二氧化碳的高效生物转化对构建“碳中性”的新型物质合成路线、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模式和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技前沿和挑战之一。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学惰性分子,其转化利用需要能量的注入。而生物催化系统虽然具有高选择性,但往往反应条件温和、能量利用方式有限,导致其转化二氧化碳的速率和效率仍难以匹及化学系统。此前许多研究通过化学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为甲醇、甲酸、...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朱雪峰研究员团队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RP O’Harye教授合作,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分析并绘制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s)中二氧化碳电还原的热力学反应相图,揭示了操作过程中的能斯特电位(EN)是控制该体系中各种反应(CO2电还原、积碳反应和金属Ni氧化)的决定性因素。相关研究结果可为SOECs的结构设...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包信和院士、汪国雄研究员、高敦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碱性膜电解器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覆盖度驱动的选择性变化机制,并组装出千瓦级电堆,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黄延强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研制的二氧化碳还原组件成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该组件现已在空间站核心舱稳定运行超过六个月,组件的水回收率、产水量、水质等关键参数均高于设计指标,降低了空间站对水补给的依赖。
2023年2月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制一氧化碳(CO)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出单原子合金催化剂Sb1Cu,实现了CO2高活性、高选择性还原制备CO,并探究了该过程的理论机理。
电化学CO2转化合成高附加值碳基化学品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提供了一种极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技术。在传统的隔膜电解池中,阴极CO2还原反应(CO2RR)产生的还原产物主要是CO、HCOOH、CH4、C2H4和C2H5OH等。在这个过程中,阳极析氧反应(OER)对于拓宽产物的类型并未发挥作用。因此,发展具有协同作用的阴阳两极反应过程,进一步丰富电化学CO2转化成有机化学品的种类,有望开辟一条CO2利用的新途...
2023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曾高峰研究员和徐庆副研究员团队与诺丁汉大学(宁波)何俊教授团队合作,在新型催化材料用于二氧化碳电还原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ual Atomic Catalysts from COF-derived Carbon for CO2RR by Suppressing HER through Synergistic Effects”为题发表在《碳能源...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过程(DRM)提供了一条规模化综合利用碳源并转化温室气体的技术路线,对推进能源革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碳一化学中极富挑战性的重要研究课题。尽管该过程具有环境和经济上的诸多优势,但工业化方面存在相关催化剂在高温与长期操作中积碳和金属烧结造成催化剂失活等问题。因此,高稳定性催化剂的创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成为突破产业化技术的关键。
2023年1月4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研究部孔令涛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在氮化碳纳米片上锚定单原子的预组装策略,制备出系列单原子负载氮化碳类芬顿催化剂并用于水中四环素污染物的降解,将催化活性提升了1-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上。
2022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剑、副研究员俞佳枫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Grunwaldt合作,利用双喷嘴火焰喷射裂解法(DFSP)对经典的铜-锌-锆三元催化材料结构进行精细调控,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氧化锌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体系下的结构敏感性。此外,合作团队还利用锌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原子级分散的氧化锌,证明了其是提高铜基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关键...
由于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全球塑料产量翻了一倍,从2000年的2.34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4.6亿吨,由于不合理利用,导致塑料污染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塑料在环境中经过风化、高温和机械力破损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分解成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甚至形成粒径小于100 nm的纳米塑料。最新的研究已经发现,纳米塑料可以进入植物根内,并随蒸腾作用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纳米塑料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会直接影响植物的...
2022年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院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Grunwaldt教授合作,利用双喷嘴火焰喷射裂解法(DFSP)对经典的铜—锌—锆三元催化材料结构进行精细调控,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氧化锌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体系下的结构敏感性。此外,合作团队还利用锌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原子级分散...
2022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组(211组)陈庆安研究员团队在七元和八元碳环化合物的骨架重排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利用金属调控策略,解决了在环庚三烯氢胺化反应中的化学选择性问题,实现1,2-二氢喹啉化合物的精准合成。团队还在反应机理的研究和启发下,发展了以环烯酮为原料的酸催化碳环骨架重构的反应模式。
2022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镜技术研究组(DNL2002组)刘岳峰副研究员、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Grunwaldt教授等合作,利用多维度表征手段揭示了碳化钼催化材料的碳化过程和形成机理,从原子尺度观察到了晶相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证实了立方相氧化钼(MoOx)是一步碳...
2022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魏伟、陈为团队设计了铜中空纤维气体透散电极,为三相界面活性位点提供无限量CO2突破低CO2溶解度限制瓶颈,实现了在安培级电流密度下电还原CO2生成多碳产物。相关研究成果以Ampere-level CO2 reduction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over a copper gas penetration electro...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