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 >>>
搜索结果: 271-285 共查到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相关记录881条 . 查询时间(3.478 秒)
以TiOSO4和硅溶胶为原料, 加入甲酰胺作为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 采用W/O乳状液中的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SiO2凝胶微球, 通过正硅酸乙酯母液浸泡、溶剂交换、陈化和常压干燥技术制备TiO2/SiO2气凝胶微球, 采用光学显微镜、SEM、TEM和BET比表面及孔分布测定等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 典型的气凝胶微球样品是由粒径15 nm左右, 粒度分布相当均匀的球状纳米粒子构成的轻质纳米...
羧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9pPHCNa与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0TABr)混合水溶液的胶团生成能力、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均出现明显的增效. 当C9pPHCNa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α1)为0.33时,cmcT(临界胶团总浓度)、γcmc(临界胶团总浓度对应的表面张力)、c20,T(降低20 mN•m-1水表面张力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总浓度)这3个指标均达到最低值...
采用超临界CO2(scCO2)流体代替有机溶剂一步法制备了头孢唑啉钠药物载体脂质体. 研究了该脂质体的尺寸、稳定性和药物的包封率. 结果表明, 脂质体的尺寸和稳定性依赖于制备压力, 脂质体对头孢唑啉钠的包封率与乙醇和脂浓度有关, 采用超临界CO2法制备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比采用薄膜分散法(Bangham method)制备的包封率高.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技术在蛋白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 借助于光谱技术不仅可以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而且可以探讨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
总结了近年来在温度调控表面活性剂有序结构转变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囊泡的相转变, 温度诱导的胶束/囊泡转化, 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中的浊点现象, 温度控制的囊泡聚集以及温度诱导液晶相的形成与转化等五个方面的相关工作.
以芘为荧光探针, 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 以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 根据芘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 测定了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TTTA的cmc值, 测定值与表面张力法测定的cmc值一致;当猝灭剂CPC的浓度取0.1~0.3 mmol·L-1范围时, 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CTTTA的胶束聚集数. 实验数据表明, 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为6...
以羰基铁粉(CI)为原料用共溶胶-凝胶反应制备CI/聚乙二醇核壳复合粒子,并将其与水组成了磁流变液. 用SEM、TEM、FT-IR和VSM表征了核壳复合粒子的微观结构和静磁特性,并测试了水基磁流变液的性能. 结果表明,核壳复合粒子表面有SiOx和聚乙二醇的包覆层,它有较好的亲水性和优良的软磁特性,用它组成的水基磁流变液具有抗沉降性优良、零场粘度低、磁流变效应显著等特点.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聚丙烯酰胺/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P(AM/2-EHA)]在正辛烷-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 考察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环氧乙烯醚(Tx-100)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其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 研究发现, 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与聚合物的疏水嵌段形成类似混合胶束的聚集体, 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聚集体之间存在快速交换. 这种...
直接沉积法制备棒状ZnO     氧化锌  棒状  溶液制备  直积       2009/12/14
在溶液体系中90 ℃下, 以三乙醇胺与醋酸锌为反应试剂, 用直接沉积法合成了微米及纳米尺寸的棒状ZnO粒子, 并对粒子进行了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和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等表征. 通过晶体的成核和生长理论初步解释了棒状ZnO粒子的形成过程.
利用应力控制流变仪考察了SiO2/聚乙二醇分散体系稳态和动态的流变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该体系具有剪切变稀和可逆的剪切增稠现象. 稳态应力实验中, 当应力较小时, 体系具有剪切变稀现象, 而在剪切应力(σ)大于临界剪切应力(σcs, σcs=9.99 Pa)后, 体系粘度急剧增大. 在动态实验中, 剪切应力小于临界剪切应力(σco, σco=15.85 Pa)时, 储能模量G′减小, 耗能模...
XRD法研究CrO3与NaY、NaM分子筛的表面相互作用。
以醋酸锌(Zn(CH3COO)2•2H2O)和经硝酸处理过的碳纳米管(CNTs)为原料, 一缩二乙二醇(DEG)为溶剂, 采用溶胶法制备得到ZnO-CNTs纳米复合材料, 并通过XRD、TEM、SEM、IR、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TEM及SEM结果显示, 负载在碳纳米管上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尺寸小于25 nm. 讨论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品形貌的影响, 并对复合材料的光致...
通过表面张力法、浊点法、硫氰酸钴铵显色法和1H NMR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PL)的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β-CD可与PL形成2∶1和3∶1型两种超分子包结物, 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PL的疏水性烷基链被包络进β-CD空腔中, 形成了2∶1的超分子包结物;PL的亲水性聚氧乙烯基链被包络进β-CD空腔中, 形成了3∶1的超分子包结物. 结合实验结果, 通过比较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