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电化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电化学相关记录92条 . 查询时间(2.536 秒)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敏感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具体地说是一种光控的敏感膜电化学检测方法及其装置。依据光照前后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底部聚合物敏感膜中电中性电解质材料内光敏染料的降解、释放离子交换剂,使得待检测物进入膜内产生变化,实现对待测离子的测定;其中,聚合物敏感膜中电中性电解质材料为光致交换剂或由离子交换剂和光敏染料组成的混合物;所述离子交换剂和光敏染料按物质的量比为1 : 1?1 : 5混合。本发明...
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曾杰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了一种廉价、高效、稳定的电解水产氢催化剂。他们通过界面调控,设计出一种二硫化钼-黑磷杂化的纳米片催化剂,在电解水产氢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能够大幅降低成本,加快电解水产氢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进程。该成果以“Molybdenum disulfide-black phosphorus hybrid nanosheets as a super...
庄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是物理化学,电化学。承担项目与课题有电化学催化,新型固态电解质膜的分子设计与离子传输机制研究,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理论设计、模型评估与可控制备等。
段晏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应用电化学,医用电极。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赴澳洲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UWS, Australia)学习,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和1996年在澳洲联邦科学院(CSIRO)材料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7-2004年,作为研究员受聘于澳洲人工耳蜗研究所(Bionic Ear Institut...
陈胜利,1991年大学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6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电化学研究室,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7月至2004年3月期间分别在美国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Dallas)和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化学系从事电催化和纳米电化学研究;2004年4月起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
艾新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立项评审与监理专家。专业方向是电化学能源材料及技术。承担项目与课题是用于锂离子电池可逆过充保护的电压敏感隔膜,具有可逆过充保护功能的锂离子电池用隔膜。
吴祖成,男,1956年9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环境电化学与技术,环境监测与技术及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陆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纳米粒子/共轭聚合物复合物光学性质研究;2.电化学与生物传感。
陈洪渊: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1981-84年为联邦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其后曾分别获德国DFG、DAAD、VW-Stiftung等基金的资助多次以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进行中短期的合作研究。现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传感器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现场痕量重金属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分别通过导线连接于控制电位仪;所述工作电极在实际样品检测前经电镀液镀膜;实际样品在检测前需和检测液进行混合处理。检测方法是在现场将待测样品加入检测液中混合均匀,静置待用;将清洗、打磨后的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辅助电极一并放入电镀液中进行预镀铋膜,而后将三电极插入检测液中,采用电化...
一种高效电催化原位生成过氧化氢的电化学反应器,该反应器由两腔反应体系和外电路组成;两腔反应体系中间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可以把阴、阳极反应隔开。两腔反应体系从左至右主要有:阴极端板,阴极气体扩散电极,阴极室,离子交换膜,阳极室,阳极扩散电极,阳极端板组成;外电路由电流表,电压表和可变电阻器组成。该反应器利用了负载有催化剂的气体扩散电极,有效的提高了三相反应界面,提高了反应速率;同时阴阳极室中用于盛...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03,Svante August Arrhenius,in recognition of the extraordinary services he has render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chemistry by his electrolytic theory of dissociation.Svante...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1,Gerhard Herzberg,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knowledge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geometry of molecules, particularly free radical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3,Henry Taube,for his work on the mechanisms of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especially in metal complexe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2,Rudolph A. Marcus,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cal system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