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土木建筑工程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搜索结果: 301-315 共查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相关记录1298条 . 查询时间(0.907 秒)
2014年8月21至22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了第十四次学术年会,会议主题是“信息化条件下防护工程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体系防护能力的构建与发展”。来自总参、总后、总装,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各军区,人防系统,以及军地有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21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到会的主要专家有:防护工程分会理事长钱七虎院士,空军后勤部副部长高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郑颖人、顾...
有限质点法是以向量式结构力学为基础的崭新的结构分析方法。该文以该方法为基础,综合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构件断裂,研究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连续倒塌破坏全过程。该文介绍了有限质点法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该方法分析结构非线性问题和断裂问题的具体思路。采用直接输入法输入地震波,利用自编程序实现了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倒塌全过程模拟。研究了矢跨比对球面网壳强震作用下倒塌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结构的倒...
该文定义了构件的截面损伤指标,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对地震输入下结构的失效模式进行分类,进一步统计得出各失效模式下构件端部截面损伤均值。提出基于概率的地震失效模式识别方法,建立各失效模式下结构失效概率关系表达式。基于OpenSees平台,对一个20层benchmark钢框架结构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关键层的损伤状态可以合理地划分失效模式,引入构件重要性系数能较好地反映各构件截面...
2014年8月29-31日,建筑非结构系统抗震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Non-Structural Elements--SPONSE)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美国多学科地震工程(极端灾害)研究中心(MCEER)共同主办。研讨会以建筑非结构系统抗震研究进...
2014年7月30日,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作了题为《国家安全、社会治理与防震减灾科技》的学术报告。山西省地震局预报中心、监测信息中心、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院等单位60余人听取报告。各市地震局、专业台站通过视频会议听取了报告。
目前人们对空间桁架梁的振动特性研究得较少,该文首先采用Timoshenko梁的连续化模型来模拟空间桁架梁,推导得到了空间桁架梁的等代抗弯刚度和等代抗剪刚度,并采用能量变分法对空间桁架梁的固有振动进行分析,给出空间桁架梁的竖向振动频率和振型的解析解。然后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几种不同算例进行模拟,通过模态分析得到空间桁架梁的频率与振型。将能量变分法求得的频率解析解与有限元分析求得的频率数值解进行...
对浮法玻璃,确定了文献[1]中修正的单层玻璃板动态裂纹破坏模型的未知参量。先假定了玻璃板中的裂纹长度服从四种分布,将四种分布与不同的裂纹密度和裂纹最大长度组合模拟玻璃的破坏时间,通过与试验的对比得出四种分布对应的最优裂纹密度和最大裂纹长度;运用四种分布及对应的裂纹密度和最大裂纹长度,计算了玻璃板的破坏应力,经过与试验对比确定出裂纹长度分布。用确定参数后的模型预测了玻璃板的破坏应力和破坏时间,并将改...
基于已有的玻璃破坏模型,本文首先运用蒙特卡洛法模拟裂纹的随机性,然后应用有限元软件计算玻璃板的应力,并综合考虑裂纹的动态扩展以及不同材料玻璃板的表面预压力,最后根据裂纹长度和裂纹破坏应力之间的迭代关系式,建立了一种修正的单层玻璃板动态裂纹破坏模型。由此改进模型通过循环计算,可计算出大量玻璃试件的破坏应力和破坏时间,从而得到玻璃板破坏应力和破坏时间的累计概率分布。模型验证对比表明,该改进模型可较好地...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2014年7月5日揭晓。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防火技术分会副理事长李引擎研究员当选2013年度科学中国人。
李黎,女,1956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精品课程“结构力学”的第一负责人,湖北省土木工程品牌专业的第一负责人,湖北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第一负责人。讲授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有:“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建筑抗震设计”、“现代结构理论”,并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主要研究方向:...
熊世树(hustxish@163.com, 13707169230)男,1965年,工学博士,教授,副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武汉华中科大土木工程检测中心结构检测室主任。华中理工大学获建筑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华中科技大学获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工程结构与设备的隔震(振)减震(振)...
江宜城: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隔震(振)减震(振)、大跨结构抗风抗震、结构抗震防灾等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建筑隔震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发表论文10多篇。主讲课程: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
龙晓鸿,1999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士学位,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2004年10月留校至今,工程抗震与结构力学教研室主任,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性能的土木结构抗震(减、隔震)研究、计算机仿真在土木结构中的应用以及既有土木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建设厅项目1项;华中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