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哲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哲学其他学科 知识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318 秒)
2022年9月29日,教育部召开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对工程实施作出全面部署,动员和凝聚高校社科界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知识与见识     知识  见识  遗传定律  通识  常识  浅识       2022/4/2
“见识”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自原始人类开始,前人的见识就成为后人的知识,可以说,见识成就了人类文明。见识是个“势”的高低问题,而知识则是“量”的多少问题。如同湖水的深度与湖面的广度,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提出高卓见识不一定非得要具备丰厚的知识,那些见识非凡的顶级天才无需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就能提出独树一帜的真知灼见。如年轻的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32岁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 “物质波...
在当代自我知识的理论论争中,对认知资格的解释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构成主义者主张,自我知识的特殊性正是根源于它在认知资格上区别于他心知识与知觉知识,即仅凭认知资格本身就能保证知识状态的赢获。认知主义者则发展了相反的立场,认为这种特殊性仅仅是“表面上的”,而并不能由此确立认知资格上的差异,自我与他人之间具有认知上的对称性。以“做事”的能力来界定自我知识的资格,将有可能提供一种基于“事”的构成主义框架:...
2016年4月5日,由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知识论与实验哲学研究”学术沙龙第四十二期在人学学院214会议室举行,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杜小霞带来了一场题为“fMRI技术及其哲学应用”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曹剑波老师主持,陈亚盛老师(厦门大学会计系)、刘晓飞老师、章晟老师、吴旭阳博士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哲学与知识社会学(续)     哲学  知识社会学       2010/3/1
关于心理学主义和社会学主义的争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被政治事件打断了:关于心理学主义的论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终止了,关于社会学主义的论战则因希特勒上台而停止了。然而,至少对关于心理学主义的论战,以后的几代哲学家对谁是赢家几乎没有什么疑问。当然,赢家是弗雷格和胡塞尔。如果曾有过不确定的话,那也仅仅是关于谁应得到一等奖的问题;分析哲学家投了弗雷格的票,而现象学家则选择了胡塞尔。共识的力量尤其可以从这样...
哲学与知识社会学     哲学  知识社会学       2010/3/1
本文包含着一种纯属个人的动机。在与分析哲学家交往时,我常常会体验到一种特别的、我想尽力避免的沮丧,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我对知识社会学的兴趣。简要地说,我特别喜欢的一位20世纪哲学史学家J.帕斯莫尔(John Passmore),在听说我尝试着把社会学与哲学相结合之后,有一次问我:“一个有天分的人,一个训练有素能够从事有趣的哲学事业的人,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像社会学这样尚有疑问的领域之上呢?”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
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就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所困扰。早期批判理论家对待基础问题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直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才被认真地当作一个问题。在哈贝马斯通过对解放旨趣的论证为批判理论寻找到认识论基础之后,逻辑地确证批判与理性的内在关联就成为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基础工作的重点。与伽达默尔进行的有关诠释学的论战,是达成理性证成批判基础的关键步骤。从批判理论角度看,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有关诠释学的争论...
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知识的观点是现代性的产物。康德最完整准确地表达了关于知识的现代观点,他要求一切能够称得上知识的判断都必须具有客观有效性或者普遍必然性,明确地将个人的主张、意见、偏见、经验、情感、常识等主观性东西排除在知识之外,以便从逻辑上把普通性赋予知识,从而简洁地把知识的普遍性要求表述为一种知识陈述,即一切能够称之为客观知识的逻辑判断,必然同时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的限制,能够得到普遍的证实并被...
在西方哲学中,古代与近代的哲学家们有关知识论的研究主要从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进行,把有关认识的研究建立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不同理论主张。这种意义上的认识理论是发生学意义上的,用康德的经典性表述来说,是研究有关认识的“起源、范围及其客观有效性”。(康德,第74页)它们从研究认识的起源(感性和理性)开始,到探讨认识的有效性(普遍必然性、客观有效性等),并断定认识的范围...
知识的方法论功能     方法论  知识       2008/11/25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结晶,同时,又是“人类为控制客体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方式。”所以,任何知识都是认识与方法的辩证统一。正如黑格尔所说:“方法是这知识本身,而提供给知识的概念不仅作为对象,而且还作为它本身的,主观的作用,作为认识活动的武器和工具”。知识与方法的区别是相对的,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