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中国美学史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中国美学史相关记录194条 . 查询时间(2.828 秒)
5月6日,由中华美学学会、香港浸会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雁塔校区启夏苑二层多功能厅隆重开幕。我校党委副书记司晓宏,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滕守尧,国际美学协会执委会委员、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系主任文洁华,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高建平,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及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我...
2009年4月18日上午,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首发式在杭州师范大学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先生和杭州师范大学执行校长叶高翔先生共同为基地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控制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仪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黎青平先生主持仪式。
Around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witnessed a new cultural movement that featured the influx of western ideas. It was during this ideologically hectic period that Wang Guowei (1877-1927)...
当前学界对中国“百年美学反思”热方兴未艾,本文在百年美学分期诸论基础上,纵向描述了百年美学权力话语的演进:境界说/文学界革命——思想启蒙/美育——(朱光潜)价值论美学/(蔡仪)反映论美学——(美的)主观/客观——主体性/实践美学;直至现今的多元取向里,又出现实践与生命美学之争/审美与文化之合的焦点。而且,在关于百年美学基本矛盾的各种观点之上,认为“主体性”的嬗变构成了百年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它从上...
“审美主义”是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其它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生命艺术化”是其思想核心,它要藉审美之途来安顿此岸的生存。从这种崭新的视角出发,本文来审视中国美学二三十年代的断代史。具体而言,本文立足于中西文化—美学比较角度,来考察审美主义在中国的系统化形成;通过聚焦在二三十年代,探询审美主义在中国的接受机制、建构特质和发展理路。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出现了“生命美学”思潮,它以悖反“实践美学”为己任,又有“后实践美学”之称。然而,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来着眼,我们就能发现:其一,生命与美学的连通并非从90年代开始,对生命的审美追问早在20年代起就获得了“自觉的”理论表述,并在3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剑拔弩张,实践美学也存在某种生命论的审美主义底蕴,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美学...
现代性的颜面(下)     现代  颜面  美学       2013/5/31
提起“先锋”,人们自然会想到在战斗最前沿冲锋陷阵的士兵。在审美现代性领域,先锋派,或称先锋主义,来源于法文 Avant-Garde,它最早本是军事用语,后来逐渐地进入政治与美学领域。在美学领域,先锋主义往往是指那种超出常规的激进的形式实验及由此而导致的观念历险、冒犯或反叛。先锋主义与现代性有什么关系?应当说,先锋主义是现代性的伴随物;离开现代性就无所谓先锋主义。善于求新求变求异的现代性,总是以先锋...
中国美学三十年      中国美学  复苏  古典  新保守主义       2008/8/21
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三十年,也是美学这个学科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三十年。美学在中国的命运,总是与变化着的中国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 1.文革后美学的复苏(1978~1984)。从1978至1984年,是中国美学的黄金时代,历史上将之称为“美学热”。在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对美学表示了巨大的热情。这时,美学家成了重要的社会人物,他们在做讲演时,可以有上千的听众;美学书...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美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其实,“后实践美学”和实践论美学的维护者之间的论争都可以视为对实践论美学的反思。而真正具有理论构建意义和学术品格的反思,还是要数实践论美学家们的自我完善性反思。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
葛洪美学思想三论     葛洪  改造  道美观       2008/8/1
葛洪以“玄”代“道”改造发展了老、庄道家的“道—美”思想的,同时理论化地提出了“神仙”美学人格理想,并从文艺社会作用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文艺美学思想观点。这三点,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 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潘显一,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
从初唐到盛唐,重玄趣味经历了从纯概念性 思辨向修仙之学的复归,这在道教美学上则体现为一个从建构审美理想到关注审美实践和审 美教育的转变过程。李荣是这一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试图从他 的渐修观、道体论、体道论几个方面整理其思想,并为重玄美学的演进脉络安置一个关键环节。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  自然美  比德理论       2008/7/3
春秋时期孔子对自然美的看法,见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孔子的原意看,是因为“知者动,仁者静”,也就是知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的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动”),而仁者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静”)。朱熹据此注解为:“知者达于事物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因而,在孔子的这一命题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一定的自然...
夏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红陶、彩陶、黑陶等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早期陶器艺术中的“灰陶时代”。夏代灰陶,在造型上丰富多样,大量的炊器、食器、储盛器和酒器,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且二者搭配和谐、相得益彰,实现了先民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纹饰上主要为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还杂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动物纹,乃至理性精神十足的文字刻符,深化了陶器深层的审美意蕴。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形成了夏代灰陶幽冷神秘而...
我选择的话题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我所试图要描述的内容源自近二十年来我认识与理解中国艺术的个人经历。在这二十年中,西方评论和西方市场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简而言之。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初源于那些自1980年代起在中国举办的国外艺术展览(展出的艺术家并不都是当代的)以及当时传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与评论,尤其是欧洲的文学作品与评论。随...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老子             2008/6/26
《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规定的理性追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