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马克思主义美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记录86条 . 查询时间(3.768 秒)
在刚刚过去的20 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并没有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变得僵化和停滞不前了,相反,它在世界各国都获得了不同的发展,依然充满强劲的生命力。西方当代一些重要的美学和文艺学流派及理论大家,谁也无法绕过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他们或者与其展开对话,或者从中吸收理论营养,都把它放在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而复杂的局面,出现...
“文学是人学”的核心和基础是文学应当“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和“手段”,而是将人看成“文学的目的所在”; 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 把人道主义作为衡量文艺作品成就“最根本的和普遍适用的原则”。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极富生命力和启发性,但还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
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将...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1世纪暨马列文论研究会第25届年会"学术研讨会,11月15日至17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会议,与会者围绕主题,回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历程,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等重要理论问题。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文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文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市美学会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8-19日在天津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大学,以及美国、斯洛文尼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共约7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马列文论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复兴与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
刘纲纪的实践自由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石,以“劳动创造了美”为根本指针,以创造自由为显著特征,是典型的比较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态。这一美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诞生以来美学实践的总结,又开启了21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局面。在刘纲纪看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到目前为止还处在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论体系的阶段,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也是这一理论体系建构的研究。全面深入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     中国  马克思主义美       2008/4/9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从传入之初就显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其一是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革命功利目的和具体的实践精神。它不是装饰品,不是学者书斋里的事业,而是救济社会、除却弊害、解放思想的武器。这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陈独秀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本来没有推之万世而皆准的真理,学说之所以可贵,不过因为它能救济一社会、一时代弊害昭著的思想或制度。我们评价一种学说有没...
理解考德威尔,如果执着于他是不是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种定性的判断,我们无疑会疏漏他思想中大量有价值的成分。因此,本文意从考德威尔思想的上述三种理论资源着手看待那些“缺点”,从而把握他与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 1930年代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这是一个政治和文学充分弥合的年代。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使政治日益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潮。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揭示、及...
马克思把审美问题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层面上去理解,为美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并在对审美活动和艺术的历史起源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他以实践观为立论基础,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都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并强调人的感性的能动性,区别了动物生产与人生产的关系。而精神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特殊生产方式。人的社会性的特定素质如感官等,则是审美享受的前提基础。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
当代人类文明无论有多先进,若没有健康的生态文明的强大支撑,那将是脆若垒卵的。过去由于西方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巨大遮蔽作用,人类自以为能超脱地生活在由理性秩序和科技巨力打造的强大梦幻城堡中而蔑视自然的存在,但这样的心态在今天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情形下已经幻灭。因而,我们不得不认真地面对。在中国极具主导话语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于这场深刻的生态文明思维范式转换中,作为一种先进性的思想就不能忽视这样一场巨大的...
全面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无虚有的乌托邦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的绿洲沃野。全面和谐社会是一种国家或民族理想,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未来美好生活境界,是真善美的大集合。全面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原则,其实现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审美理想的实现。全面和谐社会的创建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无论从社会物质基础上还是从精神文化的指向上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徐碧辉学术档案          2008/1/13
徐碧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1963年出生。1983年四川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9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杨辛教授;199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黄楠森教授。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学术成果: 1、专著: 《实践中的美学——中国现代性启蒙和新世纪美学建构》,253千字,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中提出的“美学上的反感”这一美学命题,是马克思整个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旨在于追求人的感性的完善,并因其内蕴着的现代性意义而在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中富有活力,为美学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作出科学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早年马克思与晚年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的界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观点区别,这主要是由于科学知识背景的时代变化造成。实践派美学家们没有正视这一区别、并做出有科学和事实根据的选择,造成了自己学说根基上的缺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