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法学 >>> 法律史学 >>>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中国法律思想史相关记录334条 . 查询时间(3.941 秒)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却颇能发人深省。尽管法律史界的同仁们都愿意把法律史学科划归到法学门类,但其实大家内心里也都十分清楚,再怎么说法律史也摆脱不了和史学的干系。既然摆脱不了干系,那就得按照史学的规律,重视史料问题。从学术上讲,有着数千年传统和知识谱系的中国古代史无论在哪个方面都相对较为成熟,史料的鉴别和使用也早己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因而搞中国古代法律史的除了那些压根...
汉代法律考述     汉代  法律  九章律       2008/10/15
第一节 《九章律》之沿革一、"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举兵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此后言高祖"德政"者,无不及此,研究汉代法律,也无不始自"三章之法"。那么,"三章之法"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史记会注考证》引梁玉绳曰:《汉书·刑法志》曰:汉兴,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又考惠帝四年始除挟书律,吕后...
胡汉民立法思想述论     胡汉民  立法思想       2008/10/14
胡汉民作为南京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长,其立法思想,对立法指导思想、原则、方针、内容、目标、守法及制度立法思想的阐释,奠定了国民政府的法制基础。1928年10月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任命胡汉民为立法院院长,从就任到辞去这一职务,胡汉民虽在任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却在中国现代立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立法院院长任上,胡汉民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和社会需要,提出了系统的立法思想。立法用人思想 胡...
胡适的人权思想     胡适  人权思想       2008/10/14
胡适在现代中国文化革新中的重要地位已为世所公认。他关于当时中国的重大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问题的自由主义观点无不具有开风气招榛莽的作用。他的自由主义人权观是本世纪上半叶人权思潮的最高峰。他在《新月》杂志上掀起的人权问题讨论成为本世纪几次人权讨论热潮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有理论意义的一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旗手。由严复所引发、由陈独秀所开创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路线终于在胡适这里...
就法学而言,有若干特点使得它与其他人文以及社会科学学科相区别。最突出的特点可能是,在中国,法学本身就是一个当代学科。古典时期,我们虽然也有律学,但是,与西方罗马法以降的法学相比,明显地缺少超验的价值诉求,与此同时,不存在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以及处理纠纷和案件的官员选任标准上的非专业化等等也阻碍了一个职业化司法阶层的兴起。法国著名汉学家爱斯嘉拉(J. Escarra)曾这样评论道:在西方,法律总是被尊...
梁启超的人权思想     梁启超  人权思想       2008/10/13
在近代中国人权法思想史上,梁启超的人权思想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提出人权是人人生而应有的权利;强调人权的法定化和实有化;高扬人权的平等性和注重人权的对应性;而且开创了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思想路线。他将人权民权国权纳入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框架的做法,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可以说他所称道的团体主义国家主义在将近一个世纪中一直在人权思想领域占据主导的甚至有时是垄断的地位,而且这一历史...
民国时期的法律家群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一个中华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法律职业家阶层。由于受到民国动荡的政治形势和严酷的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一群体的法律思想呈现出开放、多元、复杂的特征,法律家们在运用西方的法治理论来改造中国法制现实的过程中,其研究触角已经涉及到近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其理论思维已经将纯粹的西方法治理想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但其主要的学术观点往往是不...
中国古代官办法律教育机构——律学,仅存在于魏晋至宋,其间多有变化。沈家本和程树德都认为中国古代律学自曹魏设律博士始,至元而废,并认为元代律学的废弃意味着中国古代“法学自此衰矣”[1](p2143)、“自是士大夫始鲜知律,此亦古今得失之林也”[2](p175)。可见一学之兴废并非小事。他们都认为元朝的入主,是律学没落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自曹魏设律博士起,律学就时设时废,至南宋就已经难觅律博士或律学...
皇权高于法律,法律屈从于皇权是中国传统法治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中国传统法治的糟粕之处。去其糟粕,我们也会发现中国传统法治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依法治国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法大于权的法律至上思想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国家。皇帝被奉为“真命天子”,言出法随,口含天宪。尽管如此,我国古代还是有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一些明智的执政者大胆提...
隋唐律令的历史影响     隋唐律令  历史影响       2008/9/27
唐朝的律令主要以隋朝的律令为蓝本,不少内容则承用不改,而隋朝律令又久佚,所以,隋唐律令对后世及外国的影响,便有了直接与间接之别。唐朝律令是直接的,隋朝律令是间接的,也就是说隋朝律令的历史影响是通过唐朝律令的历史影响来实现的。不过,隋朝律令也有直接对外产生影响的时候。清人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肯定唐律是“集众律之大成,又经诸名流裁酌损益,审慎周详,而后成书,绝无偏倚踳驳之弊”。其言虽不无言过其实之...
唐明律研究本身是法律史研究中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术性问题,但在清末社会变革的特殊背景下,对唐明律的研究与评判实际上与当时的法制变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薛允升的贡献在于他意图以唐律为标准来评价明律,从而间接地批判清律。沈家本继承和发扬薛允升的批判精神,并第一次试图用西方现代法律思想来对唐明律、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法律进行评判,从而为其法律变革提供精神动力。就纯粹学术而言,他对唐明律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
洋务派法律思想探析     洋务派  中体西用       2008/9/19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是在“中体西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为∶传承隆礼重刑的法律思想;稍变成法与引进西方的司法改良思想;以自强为目的的军事法律思想;以求实为核心的经济法律思想;以应付殖民地外交的国际法思想和培养近代法律人才的法律教育思想。虽然不系统,涉及面较狭窄,但它却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它是中国法律走向近代化的一个起点。
1992年,3个青年人做就了一个大题目——《情理法与中国人》,依据他们当时的学力基础,对中国古代的情、理与法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索。 与此同时或稍后,包括法律史学界的资深学者和专家在内,也对这一问题作了讨论。他们或论述情理对法的制约功能,或探讨司法上执法原情持久不衰的原因,或揭示情理的内容及其实践表现,等等。 这不啻是一个论题的开辟。它所代表的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的文化性状问题的探讨,代表着对古代人于法...
中国传统法文化论纲     中国  传统  法文化       2008/9/8
中国传统法文化自成一系,历4000余年,始终绵延不绝,而与中国文化相若的其他古国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惟独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传统法文化适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可谓悠久而深远。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生成要件传统法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内陆性国家,长期以来,先民在这块土地上耕织繁衍,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
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了西周春秋的宗法贵族政体的时代。它不仅酿造了沁人心骨的贵族精神,还培育了生命力极强的判例法。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尔后,虽经世代变迁、王朝更迭,先秦的贵族精神因深深融入君子士大夫的为人品格和处事方式,始终发挥着潜在的支配作用,从而为中国古代几度兴盛、连绵不绝的判例法,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源泉。也正是这种贵族精神和判例法传统,不断拯救了法,完善了法,推动了法,使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