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电化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电化学相关记录2755条 . 查询时间(2.231 秒)
Batteries made from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ixture the consistency of molasses could help solve a critical piece of the decarbonization puzzle.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from MIT has found that an...
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在泡沫镍(NF)基底上合成了镍钴氢氧化物、镍铁氢氧化物及镍钴铁氢氧化物3种电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三元镍钴铁金属电极的储能性能要远大于其他2种二元金属电极,其在2mA·cm-2电流密度下能达到5.11F·cm-2的面积比电容,并且构筑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46.814W·m-2时所能达到的最大能量密度为5.994Wh·m-2。研究发现三元镍钴铁金属电极...
从事电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研究工作。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和河北省基金,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发表论文几十篇,二十余篇被SCI收录,参与授权专利3项。参与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一项,获得优秀成果奖。
从事应用电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材料化学、胶体与表面化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研究工作。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和河北省基金,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四十余篇被SCI收录,出版教材一部,授权专利3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任《无机盐工业》编委;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北省第六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工业大...
金属锂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低氧化还原电位,被认为是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最理想的负极材料之一,但其在循环过程中的枝晶生长和体积变化造成电池失效和安全隐患.本文以孔径为5μm左右的自制三维多孔铜为基底,在其表面电沉积锌层(3DCu@Zn),作为金属锂沉积的集流体,构筑无枝晶锂金属电极.三维多孔铜的孔结构稳定、孔径大小适宜,可有效降低局部电流密度和缓解体积变化,锌镀层可降低锂金属的形核过电位,诱导锂的均匀沉...
碱金属离子电池是指以Li+、Na+、K+离子为载体的二次电池,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在电子设备、清洁能源存储中应用广泛。负极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开发高比容量和强结构稳定性的负极。基于转换反应的金属化合物负极理论容量高、安全性好、资源丰富,然而其导电性较差,体积效应大,会损害倍率和循环性能。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由MOFs衍生的金属化合物优势明显:(...
锌具有原料丰富、质量轻便、金属导电性与延展性好以及理论比容量高等优势,可以作为绿色可充电电池的理想电极材料。其中,以中性或弱酸性水溶液为电解质、锌为负极的锌基水系电池具有安全性高、电池材料廉价无毒、制备工艺简单、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但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的锌枝晶、析氢、腐蚀、钝化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综述了锌基水系电池负极存在的问题及当前的解决策...
基于过硫酸盐活化的高级氧化技术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基质严重地制约了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在某些催化剂的作用下,过硫酸盐能够以电子转移的非自由基机制氧化降解污染物,而催化剂主要起电子转移媒介的作用。这一技术不易受水环境中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常见阴离子和天然有机物的影响,对目标污染物的氧化去除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同时,实验现象初步显示这一技术有望实现污染物的降解...
吴显明,男,1967年生,苗族,湖南吉首人,中南大学工学博士,吉首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钠离子电池作为下一代的可充电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电池体系中,电解液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根据溶剂的不同,电解液通常分为酯类和醚类两大类。
2021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傅强研究员团队通过调变铝离子电池器件的工作环境和气氛,利用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Raman等表界面表征方法研究储能器件过程发现,无水气氛下,电极中的插层阴阳离子重新分布导致器件发生结构和电子态的弛豫;而在含水气氛下,环境中的水分子会插层到石墨电极层间,并与层间插层离子发生水解反应,...
晏宁,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1)复杂氧化物(如钙钛矿氧化物)和碳材料与(电)催化化学;(2)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应用;(3)电极反应机理的原位研究;(4)能源的转化与存储和生物质利用。
王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至2016年在韩国汉阳大学能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就职于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换领域中基础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厅级科研项目共5项,已在J. Mater. Chem. A、Nanoscale、ACS Appl.Mater.Interfaces...
课题组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气体传感器、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MEMS微纳器件加工等。实验室目前拥有丰富的实验仪器,用于开展气体光电探测、新能源电池、纳米电催化、MEMS微型器件加工与测试等研究。主要设备:电子束蒸发、原子层沉积、热蒸发、紫外光刻机、电化学工作站、原子力显微镜、手套箱、电池测试仪、旋转圆盘电极装置、气敏测试仪、匀胶旋涂仪、等离子清洗机、keithley源表等。
多肽具有分子量小、易于合成、生物兼容性好、稳定性高及序列灵活多样等优点。因此,多肽作为新型生物识别元件,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电化学分析灵敏度高、准确度好、设备简单、检测范围广且易于操作。本文介绍了基于多肽识别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包括多肽的修饰与固定化、多肽与待测物的识别及检测原理;综述了近五年多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重金属离子、小分子、蛋白质、细菌和病毒的检测;展望了肽基电化学生物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