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理论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翻译 模式识别 计算机感知 计算神经网络 知识工程 人工智能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工智能相关记录2017条 . 查询时间(2.17 秒)
2024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报告。新概念、新表述、新思维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工智能应用和普及的深远布局,也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31303、52073057)等资助下,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王宏志教授团队在“非冯·诺伊曼架构”新型智能纤维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基于人体耦合纤维的无芯片电子织物(Single body-coupled fiber enables chipless textile electronics)”为题,于2024年4月5日在《科学》(...
根据金融界2024年4月17日的报道,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申请了一项名为“轴承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7892116A,申请日期为2024年1月,该专利技术能够自动学习振动信号的频域特征。
2024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智能信息中心胡宏林/徐天衡研究员与上海大学周婷教授合作在新一代星地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面向使能6G泛在连接典型场景的星地通信关键技术,聚焦超密集低轨卫星星座部署下的多星覆盖场景,创新性提出了智能超表面辅助多星协作的下行传输技术。研究结合多星协作波束赋形和智能超表面无源波束赋形,设计了联合波束赋形算法以提升星地下行传...
人类复杂的行为由大脑中不同的功能网络所驱动。这些网络本质上是大脑区域的集合,通过彼此之间的功能性连接进行相互通信。它们的连通性表现于神经活动模式的时序特征。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探索了大脑功能网络在行为中的作用,但人脑不同脑区到底参与哪些功能网络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其背后蕴含的是人脑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协调功能网络之间的空间关系。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保护人们的身体免受实际或潜在的伤害。一方面,疼痛感知同时包含感官辨别信息和情感动机信息,这两类疼痛信息被认为分别通过大脑外侧和内侧疼痛通路进行传递和处理,丘脑及其皮质连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响应能够有效区分疼痛和非疼痛触觉刺激。另一方面,多个丘脑核团被认为是深部脑刺激治疗慢性难治性疼痛的有效靶点,有研究表明调控外侧疼痛通路中感觉性丘脑核团的镇痛效果并不令人...
2024年4月15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丁旭博士和季凯帆研究员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在TESS巡天数据中搜寻相接双星候选体。该研究成果于4月4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在线发表。
2024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的论文BayesPrompt: Prompting Large-Scale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 on Few-shot Inference via Debiased Domain Abstraction被机器学习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CLR 2024接收。共同第一作者为特别研究助理李江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133012、61936006)等资助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赵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信冲突多模态学习算法(Reliable Conflictive Multi-view Learning)”获AAAI-24最佳论文奖。2024年来,利用多模态信息提升模型决策置信度成为可信人工智能的热门研究方向。传统多模态可信融合学习无法处理模态间的决策冲突,导致实际应用时效果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50003、T2341007)等资助下,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陈洛南研究员团队在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学习算法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脑启发的混沌脉冲反向传播(Brain-inspired Chaotic Spiking Backpropagation)”为题,于2024年1月30日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上...
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刘瑞研究员团队联合情感计算领域知名学者、英国帝国理工大学Björn W. Schuller教授(IEEE Fellow)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Haizhou Li教授(IEEE Fellow),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共性对比学习的缺失模态想象网络,显著提升了缺失模态下多模态情感识别的鲁棒性和准确率。 论文“Contrastive Learning based Modal...
近日,新星公司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业务智能化水平,引入智能机器人,在地热站开展24小时巡检,与人工巡检相比,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效提高。图为智能机器人在雄安新区人才家园地热站巡检。
人工视觉是人工智能和脑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能够模仿生物体复杂的视觉系统运作方式,高效处理大量视觉信息、适应复杂环境并实现多任务视觉感知,在面部识别、自动驾驶汽车和视觉假体等应用场景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最先进的人工视觉系统仍然无法做到和生物体相媲美,视觉功能单一,器件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和成本较大。将多种视觉功能压缩到单一的人工视觉感受器中仍然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2024年3月13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大学科研团队在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成果,他们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框架,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识别出未来可能存在风险的病毒基因组,可识别和追踪新冠肺炎病毒新型变体,有助于应对病毒传播。
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论坛于2024年3月28日至29日在香港举办。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院AI中心”)与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实验室“HK MedTech Hub”首次公开展示了3项人工智能(AI)医疗技术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