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 酮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169 秒)
2024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戴辉雄课题组于Angew. Chem. Int. Ed.发表了题为Palladium-Catalyzed Deuteration of Arylketone Oxime Ethers的研究论文,通过开展基于芳酮C–C键活化的氘化反应研究,为合成氘代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提供了高效方法。
有机硼酸易于获得且对环境友好,在过渡金属催化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等研究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功。然而,人们仍在努力推动成本较低金属甚至不需要金属参与的有机硼酸反应类型研究。分子内硼迁移反应(如1,2-硼迁移的Matteson反应和1,4-硼迁移的Petasis反应)的发展极大满足了无金属条件下的硼酸合成应用需求。该类硼迁移反应通过硼位点的碳基团向分子内高亲电位点(如 -离去基团或亚胺...
阿扎菲酮 (azaphilone) 是一类含有吡喃醌母核或其变体的聚酮天然产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Acremolactone B (1) 是Sassa等在真菌Acremonium roseum I4267中发现的结构独特的阿扎菲酮型天然产物,含有一个四取代吡啶环和五个连续手性中心。该分子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但它的自然稀缺性限制了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发展手性分子的高效精准合成方法对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新药研究等领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含两个连续手性中心的叔醇广泛存在于药物和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子中,其高效高立体选择性构建是化学合成领域的重要挑战性研究前沿。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施世良研究员团队首次实现了普适的动态动力学不对称酮加成反应,发展了从易得的消旋酮原料直接转化为含两个连续手性中心的复杂叔醇的新方法...
黄酮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如花青素、大豆异黄酮、水飞蓟宾等,在功能性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黄酮资源依赖于植物中获得,受制于植物种植周期长、组分多含量低、分离纯化工艺复杂等诸多弊端,产能小、成本高,严重限制了黄酮类产品的应用开发和市场拓展。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设计构建黄酮细胞工厂,推动植物黄酮的微生物高效生产成为一种重要解决方案。由于物种差异,植物黄酮合成途径在微生物中...
不对称转移氢化从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Noyori的开创性报道之后得到迅速发展。这一反应使用甲酸或异丙醇等作为氢源,反应条件温和,不使用特殊压力设备,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并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高度区域选择性不对称转移氢化1,2-二酮却一直是这个领域尚未解决的难点,仅在2000年的时候Ikariya课题组做过尝试,但结果并不理想;此后的20多年里就再没有新的相关报...
烯胺酮(Enaminones)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烯烃,因兼具烯胺的亲核性和烯酮的亲电性,常用于合成含氮单杂环类化合物,同时,其作为潜在的药物合成中间体,也是许多药理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构件。交叉脱氢偶联(Cross-Dehydrogenative-Coupling,CDC)反应是直接构建碳-碳键或碳-杂键的理想策略,该策略无需预先官能团化且副产物只有氢气或水,具有合成简便、绿色环保等优点。2022年来...
2022年11月7日,加工所食品生物工程创新团队首次实现了以廉价甘油为碳源的大豆异黄酮-染料木苷的生物合成,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genistin from glycerol by constructing and optimizing Escherichia coli”为题在国际生物合成领域权威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IF=8.8...
2022年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基能源纳米材料研究组(DNL2102组)包信和院士、潘秀莲研究员团队,与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10组)侯广进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分子筛催化乙烯酮制汽油反应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509组)邓德会研究员团队和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8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常温常压下碳基催化剂表面,实现了直接电催化一氧化氮和环己酮加氢偶联构建C=N键合成环己酮肟的新过程。
2022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研究员邓德会团队和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肖建平团队合作,在常温常压下碳基催化剂表面,实现了直接电催化一氧化氮和环己酮加氢偶联构建C=N键合成环己酮肟的新过程。
如果说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微型工厂,那么细胞内的酶就是这个工厂内的机器。这些纳米级别的机器无时不刻地催化着细胞内的多种化学反应。天然的生物催化体系通常在微生物细胞这个微型工厂内形成物理上、空间上组织有序的多酶复合体、酶分子脚手架或反应微区,这种类似机器组装的高度组织性带来了高效的催化能力。然而,人工构建的合成体系多不存在高效的组织性,由此引发的目标途径合成效率低、代谢流不平衡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剑研究员和葛庆杰研究员团队在合成气制备不饱和含氧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碱金属调控的铁催化剂,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多碳醛和酮的合成。
多碳含氧化合物通常包括具有两个及以上碳原子的醇、醛和酮,可广泛用于燃料、燃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医药中间体、树脂、溶剂、涂料等领域。与传统的合成路线相比,由合成气直接制备含氧化合物是一条绿色、经济的合成路线。目前,该过程中含氧化合物的较低收率及醛酮类化合物的易加氢性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导致该过程仍有巨大的挑战。
环境中抗生素药物的存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引起了公众和监管机构的日益关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在环境中广泛存在。2021年4月20日,陆隽鹤团队首次发现FQ分子具备光化学活性,在地表水中会形成一个光化学反应中心,产生一系列活性物质,如激发三重态(3FQ*)、单线态氧(1O2)、羟基自由基(•OH)等,从而促进共存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