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马克思主义美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记录62条 . 查询时间(2.58 秒)
胡谱忠译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理解都必须从考察关于决定性的基础和被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命题开始。从严格的理论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不是我们选择的起点。要是我们从原本同样重要、同样真实的一个命题,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命题开始,说不定在许多方面会更可取。这两个命题并非必然互相否定或处于冲突之中。但是基础与上层建筑命题,因其比喻性的因素以及它固定而明确的空间关系的暗示,起码在某些人手中会构成...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新版序言(2001年7月) 尹树广译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最初在 1985出版,并且从那以后一直是英语世界和其它地区许多重要理论政治讨论的中心。从那时以来,许多事情在当代背景下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最重要的发展,提到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就足够了。对于它们,我们还应考虑到作为社会政治同一性构造中新典范基础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要认识80年代初本书写作之时与现...
【内容提要】在充分肯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经典论述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重点考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针对《起源》中性别压迫根源观点提出的两点质疑,客观评述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研究和批判角度的局限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妇女解放/再生产/性别分工 【正文】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第二波女权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接受了马...
吕西安•戈德曼,朱利娅•克里斯特娃,米哈依•巴赫金:我是在1971年首次茬书面上接触到这个学界传闻中的人物链的。其后在研究威廉•布莱克的过程中我才开始阅读巴赫金的作品。直到1979年托尼•伯奈特的《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出版以后,我才动念撰写有关巴赫金的文章。下文本来是作为书的一章撰写的,巴赫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现在的形...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直面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现实基础之上,批判西方发达国家的丑恶弊端,探求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与方式,虽其基本立场、出法点、方法及其结论均存有重大缺憾,但亦不乏合理性的真知灼见。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给后人探求社会进步提供借鉴与启迪。 一 “总体性”思想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其观察、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又是其理论的...
摘 要 针对第二国际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卢卡奇提出了把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其总体性范畴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总体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体现为一种历史过程。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作以探讨,对纠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违反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产生启迪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总体性 辩证法 在...
引人注意地是,阿拉斯代尔·麦克因泰尔(AlasdairMacIntyre)在不久前的《德性之后》(AfterVirtue) 中强调了这样的黑格尔主义特征,他是这样说的,“任何一种道德哲学……都典型地以一种社会学为前提。因为每种道德哲学都为行为者与其原因、动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明确或含蓄地提供了至少片面的概念分析,同时便大体上预先假定了这样一个断言,即这些概念体现在或至少...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先知般的口吻向欧洲资产阶级宣告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而就在二十多年之后即19世纪70年代,另一个幽灵也悄然降临欧洲上空,那就是现代主义。共产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和现代主义,贯穿于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的这两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在今天已经构成了西方精神世界无法摆脱的“原始”创伤,它们梦魇般地纠缠着20世纪人类的心灵...
在排山倒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中,精神文化发展的趋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对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发展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 一 有人说,只要现代化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题,讨论审美现代性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句话之所以有道理,是因为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产物,一方面表征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因社会的巨大变...
一 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各个角度逐渐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作为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孕育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中,它扬弃并且融合了各种相差异和对立的思想成分,这种融合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增添了某种复杂性。我们很容易有时强调某些成分,有时又会偏重另一些内容。到了8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一些对马克思...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自然的理由》是美国当代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力作。奥康纳认为,“对土地的挚爱,地球中心主义的伦理学及南部国家的土著居民和农民的生计问题”这些政治生态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理论空场”,因此,他致力于探寻一种能将文化和自然的主题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或物质生产的范畴...
197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W·赛义德发表著名的《东方学》1一书,在西方世界刮起了一股后殖民主义文化思潮的旋风。在西方文论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后殖民主义批评都被认为是进入中心地位的强劲潮流,它与女性主义批评等,构成了西方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的主干。 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批评不是一个批评流派,而是对后殖民、后殖民文化这个问题的集中讨论所形成的集束性见解和学术文献。...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       2007/8/29
本期首先编发了一组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本本身研究的论文。 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的《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从和的比较看》,文章强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如何面对二者的差异,并认真对待它们。1888年,恩格斯出版了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并把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改名为...
在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的批判应首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所做的批判,其主要代表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英国的威廉斯和伊格尔顿、法国的列菲伏尔以及美国的杰姆逊等,也表现出明显的“家族相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哪些批判维度?其基本特征和内在差异是什么?这种批判的启示及其限度何在?这些问...
马克思、“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或许是处于后冷战/后社会主义/后革命语境中的“中国”所面临的非常切近的遗产与债务。简单地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通过对“青年马克思”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来展开的,试图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改造教条化的马列主义,其讨论的核心概念是“异化”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与这种人道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