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4 共查到化学 表面吸附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0.126 秒)
摘要 纯银溶胶在390nm处有一吸收峰。当银溶胶吸附了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或2-巯基苯骈噻唑(MBT)时, 银溶胶由亮黄色转变为橙红色, 即在510~550nm处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研究发现, 卤素离子在银溶胶颗粒上与PMT和MBT有竞争吸附作用。但是卤离子对银溶胶的光谱吸收的影响完全不同于PMT和MBT。在讨论这种差别时应首先考虑金属银溶胶颗粒表面性质因吸附不同物质所产生的变化。 ...
摘要 TATB(1,3,5-三氨基-2,4,6-三硝基苯)是最著名的耐热钝感炸药;水在 TATB表面吸附作用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意义。在B3LYP/6-31G~(**)水平上 ,在对TATB晶体(001)表面作周期性计算的基础上经基组叠加误差(BSSE)校正 ,求得TATB的表面能为-19.90 kJ·mol~(-1),与实验值良好相符;首次求得水在 TATB(001)面的吸附能为-10.25...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以原子簇Cul4为模拟表面,对氢氰酸(HCN)和异氰酸(HNC) 在Cu(100)表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CN和HNC分别通 过原子N和C垂直吸附表面上时,顶位是其最佳吸附位,且是吸附能为18.5kJ· mol^-1和42.6kJ·mol^-1的弱吸附,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C—N(HCN)键或N—C (NHC)键偏离垂直的分子轴线的吸附体系均不稳定.顶...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 同时结合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 系统研究了H2分子和H原子在Mg(0001)表面吸附过程. 给出了H2分子的解离路径和势垒, 结果表明H2分子的吸附过程中仅存在物理吸附; 在给出H原子在Mg(0001)表面吸附势能面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H原子在Mg(0001)表面及体内的扩散过程. 计算发现, Mg(0001) slab存在表面效应...
期刊信息 篇名 CO气体分子在金属氧化物SrO(001)表面吸附和脱附机理 语种 中文 撰写或编译 撰写 作者 汪洋,孟亮 第一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刊物名称 化学学报 页面 2004, 62(7):657-661 出版日期 年 月 日 文章标识(ISSN) 相关项目 Fe膜合成FeS2薄膜结晶过程中织构的诱导及其作用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TiO2薄膜, 利用光电流和XPS技术研究了薄膜表面吸附氧对不同晶型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并通过降解纯的环己烷溶液的实验来评估不同晶型TiO2的光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锐钛矿型TiO2比金红石型具有明显的光催化活性. 这是由于锐钛矿型TiO2比金红石型TiO2具有较强的吸附氧的能力, 同时其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相对较小所致.
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C12G 1.46具有混合糖苷组成, 将其分别与十二烷基三氧乙烯磺酸钠C12E3S、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12TAC、 三硅氧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E-6、 聚醚类表面活性剂 TMN-6复配, 在25 ℃下测定它们在0.1 mol/L NaCl溶液中的表面活性, 通过其混合表面层和混合胶束的分子交换能(ε, εm)的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 C12G1.46的活性高于C1...
用原位红外和脉冲实验研究了甲醇在氧化锌表面吸附行为. FTIR结果表明, 甲醇吸附于氧化锌上易生成甲氧基, 且其生成量随着吸附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甲氧基是由甲醇同氧化锌表面的羟基反应生成的, 将其暴露于水蒸汽中后很快消失. 脉冲实验发现, 氧化锌上脉冲甲醇时产生水, 再脉冲水则产生甲醇. 因此甲醇在氧化锌表面吸附生成甲氧基和水的反应是可逆的.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以原子簇Pt14为模拟表面,对CN自由基分子在Pt(100)表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N分子吸附在Pt(100)面上时,通过原子C垂直吸附表面顶位是其最佳吸附方式,CN键振动频率明显发生蓝移,与实验事实相吻合;而在桥位及四方穴位吸附时CN键振动频率均发生红移.吸附前后,CN分子的σ、π电子与底物间的电荷转移的差异决定了CN键振动频率的不同变化.
根据所建议的表面活性剂疏水碳氢基在水溶液中自卷曲的分子构型和碳氢链/水界面自由能降低模型导出了对称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化和表面吸附自由能及疏水自由能公式, 计算结果支持上述理论模型。
酞菁锰与表面吸附的NO2之间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研究。
固体表面吸附分子及其振动——Cu(100)Co-c(2×2)体系的研究。
本文用热脱附谱(TDS)与分子束张弛谱(MBRS)方法对NO在Pd(poly)表面吸附与脱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对不同表面温度及不同调制频率下分子束张弛谱的实验结果需用三种不同的模型(简单的、粘着系数与复盖度有关的及分支过程的吸脱附模型)来解释.与实验数据拟合所得表征两种不同吸附态的动力学参数为: E_(1d)=104.2±2.7 kmol~(-1), v_(1d)=10~(13.5±0.9...
应用光阳极极化曲线, 电流-光强曲线、光谱响应曲线、平带电位以及电流相对增加与吸附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研究了Ru~(3+)表面吸附对n-InP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还研究了其它一些阳离子吸附的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