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化学热力学 化学动力学 结构化学 量子化学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 催化化学 热化学 光化学 电化学 磁化学 高能化学 计算化学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化学 电池相关记录237条 . 查询时间(0.356 秒)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流电池多孔电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用工作电极,包括电极套、导线、密封垫片、电极、多孔电极材料夹套,所述电极套下部可与多孔电极材料夹套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密封垫片置于电极套和多孔电极材料夹套之间,阻止电解液渗入;所述多孔电极材料夹套下部开有圆形或方形的小孔,用于放置多孔电极材料。该种工作电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实用性强,非常适宜于对碳毡、石墨毡等多孔材料进行电化学测量。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被认为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以及大规模电网等领域应用的理想选择。但是,锂离子电池通常需要使用高挥发性与易燃性的有机系电解质,在短路、过热或过充等恶劣条件下,电解质分解引发内部链式反应,造成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打击消费者信心。相较之下,锌金属电池采用安全性较高的水系电解质,同时具备成本低廉、理论容量密度高(820 mAh g-...
2023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副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关于可充电碱性锌基电池负极的综述文章,系统分析了碱性电解液体系锌负极面临的问题,总结和评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亟需寻找下一代清洁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与石墨负极相比,锂金属负极展现出高理论容量(3860 mA h g-1)和低的电位。然而,金属锂的超高反应活性、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的生成与破裂、锂枝晶的产生,导致了低的库仑效率(CE)低,甚至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过热及起火。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蔺洪振团队等构筑人工SEI层调控Li传输以抑制枝晶的形成(Adv. ...
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表面缺陷通常作为主导非辐射载流子复合的深缺陷更容易形成。各种表面钝化试剂被用来钝化钙钛矿层的表面悬空键(特别是具有低形成能卤化物空位引起的未配位Pb离子缺陷)。其中,有机氯化物通过形成强的Pb-Cl键可以提供有效的钝化效果,但氯离子容易进入钙钛矿晶格,扭曲铅卤八面体结构,引起器件性能与稳定性的问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能量密度高、综合性能最好的电化学储能体系,提升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研发的主要目标,中国、美国、欧洲和日韩等国家和组织都将开发400-600Wh/kg锂电池作为锂电池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自1991年索尼公司首次实现锂离子电池商业应用以来,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从90 Wh/kg逐渐提升到目前的360 Wh/kg(北京卫蓝新能源),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从实用化的角度,进一步...
锂氧气电池是利用锂金属和空气中的氧气实现化学能-电能直接转换的清洁储能体系。根据锂金属质量计算的二次锂氧气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达11400W·h/kg,接近汽油的能量密度(13000W·h/kg),这是将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的研究源动力。如果计入来自空气的反应物氧气的质量,其理论能量密度为3505W·h/kg(Li2O2),能够实现的能量密度预计可达600W·h/kg以上,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可使...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和袁治章研究员团队突破了高能量密度锌溴液流电池关键技术,成功集成出30 kW级的锌溴液流电池电堆。电堆面容量可达到140 mAh cm-2,电堆实测放电电量可达31.6 kWh。
2022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大连云海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海创新”)合作研制的氢燃料电池无人船试航成功。该船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DNL0301组)邵志刚研究员和周利研究员团队研制的风冷氢燃料电池为动力,以云海创新生态环境无人监测船为平台。
2022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包信和院士团队合作,在锂氧气电池正极高效双功能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出高活性(101)晶面占优的二维Mn3O4/石墨烯复合催化剂材料,构建出高容量、长寿命锂氧气电池
2022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副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离子交换诱导相变方法,制备了具有超大层间距及高稳定性的针钒钙石ZnV6O16·8H2O(ZVO)新材料,并将其用作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期循环稳定性。
以金属锂为负极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具备超越600Wh/kg能量密度的潜力,是突破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极限的下一代高比能电池技术发展方向和全球研究热点。然而,金属锂负极电化学可逆性差成为制约锂金属电池循环寿命提升的最大瓶颈。准确分析金属锂负极的可逆性是深入理解其性能衰减机制,进而发展长寿命锂金属电池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不同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可以用库伦效率来直接反映电化学反应可逆性,由于锂负极中预先存在的...
当前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正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使用高比能正极材料(如NCM811)以及提高电池工作电压(>4.2V),是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最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碳酸酯基电解液无法适配高压电池体系,同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发生各种副反应,最终导致体系劣化、容量衰减。
2022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DNL0305组)孙公权研究员和王素力研究员团队与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穆斯堡尔谱研究组(DNL2005组)王军虎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性能衰退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结合电化学、穆斯堡尔谱和理论模拟等方法,揭示了在真实电化学环境中,活性位点结构及其演变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2022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DNL0305组)孙公权研究员和王素力研究员团队在高稳定性铂基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超高稳定性的核壳结构铂铑合金(PtRh/Pt)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与AC-STEM、电化学等表征手段,揭示了该铂铑合金电催化剂的核壳结构的协同稳定机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