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哲学 格义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116 秒)
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学界长期囿于理论的单一接受阐释,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吸收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到真正的本土化阐释形态。文章提出以文学语言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语言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
代中国对康德哲学的格义呈现出两种路径。梁启超和章太炎是用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比附康德哲学,而严复和王国维却用康德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框架来分析中国本土的思想。格义和反向格义都是中西文化之间求同的努力,都以融会中西哲学为目的。
摘要:“中国哲学”的本质是以哲学为方法对道学进行解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可以而且必须蕴涵和表现为方法论问题,即以哲学解释道学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格义,其基本的言说方式是“中A是西B”。因此,合法性、方法论、格义与言说方式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 要目: 一、破题:合法性蕴含的方法论问题 二、方法、格义与...
格义”原本是魏晋时期流行的解释佛经的方法:“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对于这句话,《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是,“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辞汇进行比附和解释,认为可以量度(格)经文正义”。冯友兰说: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见《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533页;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
自觉地运用西方哲学的眼光、角度、概念、方法研究中国哲学,从而为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奠基的两个功臣,是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胡适和冯友兰。胡适将实效主义引入中国,完成了第一部以西方哲学眼光写成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则将新实在论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完成了在中国和西方均有重要影响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中国哲学成为现代学科体系中一个科目的正式开始。
金岳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审查报告”中,认为“中国哲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来对待,同时“把欧洲的论理当作普通的论理”来对待;另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当作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来对待,同时把欧洲论理学当成一种“特别的”而非“普通的”论理学来对待。第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在中国的哲学史”,第二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中国哲学的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