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化学 近红外二区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0.172 秒)
肾脏疾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因此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然而,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基于肌酐和尿素氮的检测指标对于早期肾脏损伤并不灵敏。近红外二区(NIR-II,900-1700 nm)荧光成像,由于其背景散射低,自发荧光弱,在活体光学成像中表现出极高的时空分辨率和灵敏度,显示出对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巨大潜力。然而目前所报道的肾脏可清除的NIR-II有机荧光...
骨修复是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之一,其中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形态变化等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相互重叠的阶段: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骨重塑。整个骨修复周期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同时伴随着植入物的降解,最终实现新生骨的正常形态和生物功能性。在临床上,医生需要对骨修复患者的每个阶段进行及时诊断和医疗干预,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超声、CT、MRI和PET成像等传统医学检测方法难以实时报告骨修复的整个...
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小分子光学探针因其生物兼容性好、组织穿透能力强、成像对比度高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目前,近红外二区小分子光学探针主要有两类:一为多甲川类衍生物,但其Stokes位移小且稳定性欠佳;二为苯并双噻二唑衍生物,其荧光亮度较低。因此,发展新型近红外二区小分子荧光染料,特别是具有长波长和高亮度的小分子光学探针,仍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性前沿课题。
2021年4月,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研究团队(http://nanobiolab.fudan.edu.cn/)基于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构筑了一系列pH值检测转换点可调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活体肿瘤微环境pH值的动态可视化监测。相关研究论文“NIR-II pH Sensor with FRET Adjustable Transition Point for In...
2020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研究团队构筑了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近红外二区稀土发光纳米颗粒-染料Förster能量共振转移(FRET)体系,利用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成像手段对小鼠原位肝肿瘤进行了精准检测,有望为活体深组织荧光成像检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相关研究论文“A Tumor-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 Lanthanide-Cyanine FRET Sens...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光源激发,由特定的化学反应所引发的一种发光现象。与荧光成像不同,化学发光成像不需要外部光源激发。由于消除了来自散射光和自体荧光的背景干扰, 化学发光能够提供更好的灵敏度和更高的信噪比。同时,无外部光源激发也避免了光源照射所产生可能损害机体的热效应以及广域成像中光斑照射不均匀所引起的信号失真。目前已报道的化学发光体系发射波长主要集中在40...
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生物机体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对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在血流监控过程中,不仅需要在单个时间点进行的静态成像,更需要对其实现实时无创的动态监控。与传统的近红外窗口(780-900 nm)相比,近红外二区(NIR-II; 1000-1700 nm)光学生物荧光成像技术可实现更高的信噪比和生物组织穿透深度。而有机分子探针由于具有相对分子量较小,易于代...
近年来,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1000 ~ 1700 nm)为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相对于传统的短波长荧光成像(400 ~ 1000 nm),近红外二区激发和发射光在生物组织中具有更低的散射和吸收,极大地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和穿透深度。在这些材料中,Er3+掺杂的稀土纳米颗粒具有高效的1525 nm近红外二区发射信号,但其激发光波长仍然局限于近红外一区(808 nm 和980 nm);这导...
2019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课题组开发出一系列高稳定性且发射波长大于1000nm的近红外二区小分子荧光染料,实现了活体小动物淋巴循环的高分辨率长时间成像。同时利用染料之间的能量共振转移(FRET)作用实现了药物诱导肝损伤的原位检测,有望为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论文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9), 58, 8...
比率型荧光探针利用了传感和自校准相结合的双荧光信号,可以提供更精确可靠的传感信息,如今已被成功用在了对离体状态下细胞内钙离子、pH、蛋白质和DNA等时空分布信息的精确测量。但是对于活体光学传感分析,光散射和自发荧光干扰问题限制了当前比率荧光成像的分辨率和传感分析的精度。1500-1700 nm的光学波长区间在组织内具有极低的散射和几乎为0的自发荧光背景,代表了当前最高分辨率的成像窗口,但是迄今为止...
纳米探针作为成像造影剂,可通过病灶部位的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效应)沉积在肿瘤、炎症等部位。为了提高在病灶部位的富集,纳米探针在体内响应病灶微环境的选择性聚集被广泛应用于活体成像领域。然而,大部分具有微环境响应性聚集能力的纳米颗粒需要复杂的表面官能化修饰。此外,如果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较大(大于5.5 nm),在生物体内会被肝脏捕获,造成过高的背景信号和不可逆的长期生物毒性。相反,超小尺寸的纳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