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逻辑学 >>> 哲理逻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理逻辑 逻辑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073 秒)
2023年3月25-26日,第二届多主体系统逻辑国际研讨会(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gics of Multiagent Systems, LMAS 2023)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主办,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哲学百年中国化团队承办。西南大学逻辑...
中山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逻辑哲学与逻辑史基础知识入学考试试题。
约翰•范本特姆(J. van Benthem, 1949—)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逻辑学家之一,曾获得荷兰斯宾诺莎奖。他是欧洲科学院和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所创立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研究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逻辑研究中心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在模态对应理论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使得对应理论成为模态逻辑的三大支柱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在动态认知逻辑研究领域的创...
弗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是一种非经典逻辑,但它又是其中最具有革命性的逻辑学分支。Para这个前缀有超越、否定的意思,“弗”就是“不”即否定。通常认为,一种具体的逻辑只有在它的一阶谓词演算建立之后才能说它的存在。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说,弗协调逻辑是由巴西逻辑学家科斯塔(N.C.A.da Costa)在1963年创立的。因为他在这一年发表了博士论文《不协调形式系统》,从...
关于模糊逻辑的几点思考     模糊逻辑  思考  思想       2014/3/17
区分四个层次的模糊逻辑 对于什么是模糊逻辑,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似乎也难以给出统一的定义。不过,回顾模糊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札德等人的原始思想,可以看出有四个不同层次的模糊逻辑
多模态范畴逻辑研究     多模态  范畴逻辑  研究       2014/1/8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逻辑和语言的交叉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该领域的基础是范畴语法:作为开端的蒙太格语法,其思想来源于范畴语法;而蒙太格语法以后的类型-逻辑语义学及语法逻辑均是范畴语法序列的延伸。近20来年关于自然语言的范畴语法分析已在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内获得了应用。同时,对范畴语法进行逻辑系统的抽象,并构造可能世界的框架语义解释,就形成了所谓多模态范畴逻辑。可以说,范畴语法是多模态范畴逻辑产生的背...
唐晓嘉,1954年5月生,1982年月1月从西南师范学院政治系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7月获哲学硕士学位。教授,博生导师。长期从事哲学逻辑学教学科研工作。中国逻辑学会理事,语言逻辑专业委员副主任,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静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逻辑学、科学哲学;学历:哲学博士;研究兴趣: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现代知识论;开设课程:分析哲学,西方逻辑史,科学哲学。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现代知识论。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集中讨论了真理概念,他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表明了如何理解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没有否定记号所代表的实在之物。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理符合论的表述是否会遭到弗雷格的批评这个问题入手,对照戴尔蒙德关于维特根斯坦真理概念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这种解读,真内在于使用命题的活动。
“归纳问题”,亦称休谟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休谟在200多年前提出的。其含义即:我们能从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推出它以后也必然如此吗?我们能在理性上证明从有限事例归纳出全称判断是合理的吗?休谟由对因果观念的分析入手,从逻辑的角度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提出了严重挑战。康德明白休谟的问题不能从理论上予以证明,他把因果性划归先天范畴,说这是人脑为自然界立法。穆勒企图作出正面证明,他的证明依靠两个前提:每一事必有一原...
《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介绍了目前国际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框架,其作者都是目前正活跃在逻辑学界的各个分支的前沿专家。手册各章独立成篇,为世界各国的逻辑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1983-1989年四卷本的第一版《哲学逻辑手册》出版之时,逻辑已经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基础性的地位。15年以来,哲学逻辑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计算语言学等对哲学逻辑的需要促进了...
在广义谢夫竖函数和存在量词基础上构造的、采用括号记法的希尔伯特型系统Z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从证明论上来讲,系统中每一个可推演的公式都具有一个能行的证明过程,这一点是其他一般希尔伯特型系统所没有的;可以运用反模型方法证明系统的完全性。
本文考察逻辑图从其古典形式走向形式化的发展历程。
这是一篇很纯粹的学术文章。它讨论的仍然是作者在《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一书中提出的关系实体论的基本观点,只不过这篇文章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对哲学史的解读来阐释这些基本观点。它是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完成这一任务:一方面是从“关系实在论”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进行批评,另一方面是从“关系实在论”出发去重新理解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与中国的老庄思想,并试图从他们那里寻求对“关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