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美学原理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美学原理 美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424 秒)
对于孔子的审美思想,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代表性的观点均不离审美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艺术与道德统一等。这类观点多从对美、善的现代性理解入手,不仅具有概念的先在规定,背后可能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某种预设,未必能真正反映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审美思想的重心所在。虽然孔子并不否认有脱离善的美独立存在,但他一生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善而不...
美的本质是美学学科的核心问题,无法回避。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争论不休,以至被目为“伪问题”被有意识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忽视了问题域之区分:“美是什么”或“美的本质”的隐含主体是人类,而人们却常常从个体主体的具体审美活动或个体的审美感受出发去讨论这一问题。换言之,在追问美的本质的时候,人们混淆了类主体与个体主体两个层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厘清问题域之所属,区分类主体和个体主体。类主体是人类...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高尔泰以其诗人的感性与画家的直觉,从“美是客观”思想的对立面进行立论,将“人”的主体性和“美感”的绝对性充分张扬,提出了“美即美感”这一美学命题。
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开始,美学正慢慢变成艺术哲学,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感性认识”问题。这其中,19世纪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正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中找到确定自身话语合法性的前文本。在文学批评方面,别林斯基确定了“真”是“美”之前提的美学观。他指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魅力在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透彻和清晰的反映,像普希金的个性反映在《奥涅金...
形式是客观性的,美因形式而产生,形式或其元素可用数理手段进行原质性描述,将该描述与美感属性和美感度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关联,便形成“数理编码”。其中美感属性和美感度在编码中以感性语为基本符码,使所编的码能够在审美活动中与受众的表述词相匹配、关联等实现链接,再经过相应的程序分析后进行表征。其目的是使表征的结果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该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支持美感性设计领域的人工智能开发.
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同时,伴随着后现...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实践  实践本体论  关系性  间性    审美       2012/11/22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
作者在2009年9月21日写的文章《美学的21世纪新视角》中提出了建立和研究感受学的建议。此后,10月写了《感受可以解释美(1)——感受学释美的哲学理由》的文章。开始就感受理论解释和解决美学中尚存的美学原理问题进行的探索结果,向大家介绍感受学的研究思路和体会。本文是在这个框架下的继续和深入,用前面提出的感受理论的哲学原理与探索的实例联系起来。本文的议题是感受学的美的解释如何面对具体感受活动;感受理...
浅谈美的定义及其本质     本质  定义         2009/12/2
对美的解释,在众多定义中,至今没有一个能便于人们把握去解释一切美的现象。美的本质是什么?当下很多研究美学者已在回避这个问题,甚至说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对美的本质认识的难度,也使部分人感到烦躁:“美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言论,就是这一烦躁思想的表现。尽管美的本质难以认识与概括,但总还是有人对这枯燥的问题感兴趣。我不是个学人,但对美的本质长期以来是一直关注与思考的,也可以说是个美痴吧。在长期的学...
我认为,要认识美应该先行认识情感。本文首先通过对物体和有生命体两种运动形式的认识,进而对人人都具有的情感现象进行剖析。情感非常抽象且其现象又有多种表现,本文试图透视其本质内容。
美与审美之初探       审美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2009/12/2
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学发展史上关于美与审美观的经典见解,分析了美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认为就艺术创作而言,作品之美用马克思的实践论观点来理解更合理,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美必须依赖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人们在开始进行美学思考与研究时,就已经有了一个逻辑的预设:美与真善一起,都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它只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而不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它就象神一样,是无庸置疑的,研究者必须维护它的崇高的形象。其实这一预设并非因为事实,而是因为人们的愿望与信念。事实上,美象所有的事物一样,在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正面的价值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的影响,中国的缠足、西方的束腰、现代城市的美化等许多...
和谐之美     客体    和谐之美       2009/8/27
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美随处可见,美为这个世界增色,为我们的生活添彩,因为美的存在,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快乐;因为对美的追求,使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美充实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确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美,每个人都喜爱美,但是,我们会发现,相对每个人感受到或喜爱的美竟有那么大的差别,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相同的客体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可能会给他以美或丑迥异的感受,我们对美感受的...
本文对实践论美学的美本质观——“美在劳动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理论疏漏进行了坦诚、全面、深刻的检讨,并对美的本质的元范畴“人的本质”等若干重大理论课题进行了有益的辨证。作者指出,清除似是而非的实践论美学,对美的本质作出新的实事求是的思考和探索,尽快建立新的美学体系来取代大学讲坛上流行的实践论美学教科书,是摆在世纪之交我国美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无论美的关系说、和谐说、自由说,还是美的“自由的形式”说,都不能足以说明美的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俞宣孟在阐述非马克思主义者、即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关于“是”的意义时,是这样来阐述人的存在的:“人自己也是是者。人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