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西方美学史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西方美学史相关记录95条 . 查询时间(4.997 秒)
康德美学中的“形式”是纯形式,通过它康德空前全面地描慕出审美活动的个性。这是康德在美学史上的标志性贡献。在康德的美学中,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并非两个矛盾的观念,而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悖论。这一悖论启发我们如何去理解审美的功利性及其限度。
目录 第一卷前言导 论第一节 美学范畴的选择及其尺度第二节 什么是“范畴”第三节 范畴和范畴理论的历史性第四节 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学科的范畴第五节 从中西比较看西方美学范畴的特质第一章 存在第一节 存在范畴的地位与起源第二节 柏拉图的“相”论——存在范畴的具体化第三节 “实体(本在)”论——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第四节 上帝与实体——中世纪的“存在”问题第五节 实存与实体——存在论在近代的发展 第六节...
创造社主要成员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与康德美学有较深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此有所忽略,从而对一些关键性的命题产生误读的现象。创造社“自我表现”中的“自我”趋近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表象经悟性统一的“客观”或“对象意识”,包含有主客体双项内涵;文学“无用而有大用”源自《判断力批判》中“美的理想”的二律背反的正反命题,两者虽是矛盾,却可合题。这两个观点的提出,也标志着“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生与...
古代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上帝为美、以上帝的创造活动为美、以上帝 看着是“好的”创造物为美三个方面,涉及到崇高、和谐、抽象、神秘、恐惧、理性之 美、感性之美、美即真、美即善等美学范畴和观念体系。古代希伯来民族以上帝为中心 的美学思想与犹太教教义及伦理道德内容的反对偶像崇拜,共同导致了犹太艺术形成摈 弃具象写实、注重内在情感、意象思维与抽象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精神,犹太艺术不是再 现的艺术,而...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
论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     崇高    美育       2008/1/12
在审美教育中,美和崇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与人的自由和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的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的审美教育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
图书名称: 古典时代疯狂史(NEW)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法)福柯 出版日期: 2005-06 版次: 第一版 译者: 林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思想大师福柯的早期巨作,曾以英文缩简本《疯癫与文明》风行知识世界(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有中文译本)。本次的翻译是直接源自法文的全译本,不仅还原了这部力作的原貌,而且能澄清许多因版本和英译本原因辗...
什么是死亡?海德格尔早期认为:要深思死亡就要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即不能把死亡简单地当作一个事件;在此基础上,死亡的本性才显现出来。但此显现也是遮蔽,死亡的本性在海德格尔中期思想中表现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不仅如此,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死亡的本性又被把握为聚集,以此海德格尔死亡思想自身相区分。在此,我们与海德格尔相遇并去经验死亡这一事情。
本文分两个层次论述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问题。一方面,长期以来审美判断(或鉴赏判断)与目的论的关系似乎是个不解之谜,而实际上,审美判断力是整个目的论中惟一的先天原则,目的论判断力则是从中引申出来的一个观点,两者都属于目的论,但有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层次之分;另一方面,审美判断力作为目的论中的最深层次,又构成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入门”,不但是自然形而上学的入门,而且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入门,...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美学范畴史》(批准号为01BZW01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刘泽民、刘旭光、张宝贵、陆扬、王建疆、潘立勇、张旭曙、何林军、寇鹏程。 《西方美学范畴史》由三卷组成,比较全面地梳理了26个(组)西方美学范畴。成果中对每个范畴先作一个简要的概述,或者对其基本含义进行初步的考察,然后结合社会思想文化语境的变化,以主要篇幅对每个范畴的源...
神圣象徵是宗教美学艺术的结构之一,最初产生於神话意识。它也和原始思维产生出的符号系统(如图腾、禁忌)一样,是一些秘密、意义隐蔽的符号。显然,这些符号的指称非指称物本身所是──符号的指称自身带有一种宗教意义和理念,并将其从内部和外部表现出来。我们很有兴趣地看到,中世纪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美学之所以具有特色,正在於它持守基督教三一论而凸显了艺术中的神圣象徵。文本试图从宗教美学中的神圣象徵分析入手,探讨...
导论           2007/8/29
作为美学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对西方美学史从范畴系统进行探讨、研究,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而且在当代西方美学研究中,大多数美学家已很少涉及或根本就放弃了这一问题。随着西方美学研究的入思方式以及研究的重心的转变,美学则更多地思考社会、生存、人生诸问题,相对而言,诸如对美、崇高、悲剧、丑、荒诞的理论思考已很少有人进行,这些问题似乎逐渐在被人们所忘记。而对于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来说,情...
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论波普尔的美学观     波普尔  美学  艺术  世界       2007/7/19
波普尔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观点是他的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波普尔美学概括为五大块内容并进行了扼要评析。在“艺术的本体论地位”一节中讨论的是艺术属于客观知识世界而不属于主观意识世界的问题;在“对表现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抨击”一节中讨论的是用艺术去表现情感和追逐进步的做法何以是错误的;在“俄狄浦斯现象新释”一节中讨论的是俄狄浦斯现象所反映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在“遏制泛美学思潮”一节中讨论的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