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宋元明清哲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宋元明清哲学相关记录447条 . 查询时间(7.683 秒)
在晚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场域中,皖人和其它省份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官方到民间,皖人同日本各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围绕皖人这一群体,着重就中日建交初期皖人与日本的交往、杨文会与日本佛教界的交往、皖人与赴日教育考察、皖籍留学生与日本等四个方面,初步梳理皖人与日本交往的主线,并对皖人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中肯的分析和合理的评判。
两岸国学专家畅谈国学当代价值          2007/12/26
日前,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位国学专家在朱子理学发祥地——福建武夷山,举行2007武夷山国学研讨会。学者们从国学的当代价值、国学与汉学的互动、国学教育、国学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外的际遇和影响,是考察它现实意义与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华书局原总编辑 傅璇琮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历程大体为近播邻国和远播欧美。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他们既传播西方宗教,又...
承前文(〈宋明理学研究的典范——读牟先生《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心体与性体》附录)所说,牟宗三先生所著《心体与性体》(包括《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四大册对宋明理学研究,有一系统的贡献。此中内容的贡献,首先是对宋明新儒学之新的意义之厘定。而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思想史中宋明儒六百年讲学之冠名的问题。
儒学的衍变和清代士风     儒学  清代       2007/12/25
自明清易代后,曾经鼓荡起伏于宋明之世的学风和士气在不长的时间里便余波消歇了。接踵而起的是一个没有议论的时代.章太炎后来统括而言之口:"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诗歌文史楛;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待死,而术近工眇踔善矣."这个过程使读圣贤之书的士大夫们在精神上日趋蜷缩,并越来越远地疏离了二千年儒学涵育出来的担当世运之气。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明清科举取士命题、阅卷的重要依据。梁启超对《孟子》写有专文和讲稿,但前后旨趣不同,内容有异。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说是“孟子于六经之中,其所得力在《春秋》”,“于《春秋》之中,其所得力在大同之义”。要“渐入大同之域”,就要“自孟子以求孔子”。写有《读孟子界说》,是为其维新变法、改革现状进行舆论宣传的。梁启超晚年潜心学术,多次讲学,写有《论〈孟子〉》手稿,对...
“大同学”和《礼运注》          2007/12/21
“大同”在《礼记•礼运》中,有着比较具体的描述,它为历来儒家所信奉,并视为理想的社会境界。 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礼运》作注,还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说是“凡汉、唐、宋、明,不别其治乱兴衰,总总皆小康之世也”。 儒家“大同学”和孔子有无关系?康有为又为什么要为讲述“大同” 的《礼运》作注?这是本文准备探究的问题。
在我国中古社会中期,社会结构和思想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迁。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迁是世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在各个历史领域步步建立自己的权威。大致与此相对应,汉唐笺注经学退出思想世界,重构儒家义理之学并使之占据人们思想的运动慢慢地展开。我们知道,学界大多把这一运动追溯到晚唐的韩愈、李翱,其后则列出“宋初三先生”胡瑗、石介、孙复,而一般认为这一运动真正的开山“破暗”者是周敦颐,在他之后当然是张、程、...
须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学术在使用概念时往往没有经过细密分析和严格界定,常常有些概念在形上和形下、本体和现象之间混合运用,周敦颐思想中的“诚”、“神”、“几”也是这样。但是,就主要方面而论,这三个概念应该归属于形上和本体层面,这是由于它们明显具有超越事物的具体状态和人的现实生活的特征。有趣的是,这三种形上概念又被周敦颐表述成圣贤境界,《通书》中说得相当明白:“诚、神、几,曰圣人”。这种状况的真实思想史...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周敦颐对于心灵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考程序。其前提假设为:1、人的心灵境界存在着道德上高低贵贱的差别。2、圣王和师长比普通百姓和弟子的心灵要高尚和尊贵。其基本结论是:1、圣王有权力和义务来教化百姓,百姓有必要来接受教化。这种教化和被教化的关系是天然的,应然的,必然的。2、,君王心灵境界的崇高会导致百姓心灵世界的平淡和谐,君王心灵境界的下降则会导致百姓的道德沦丧。从这些假设和结论看,周...
【注释】近年,李似珍在其《张载对“理”概念本体涵义的揭示》一文(刊于《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中,从揭示“理”概念的本体涵义的角度,对横渠理观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但这一研究对横渠之理究竟是在什么层次上具有本体涵义的,说明得尚嫌不够清晰。冯达文著:《宋明新儒学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页。参见[美]陈荣捷:《新儒学“理”之思想之演进》,收入其论文集《王阳明与禅》,台北:学生...
提要:针对学术界一般认为张载重气不重理,以及对张载之理定位不当等偏向,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张载理观进行了探讨。(一)考察了张载理观的三重基本意涵,即:“万物皆有理”,“上达反天理”,“礼者理也”。如果说张载关于“万物皆有理”之“理”具有顺序、根源等基本涵义,在这里自然万物之理与道德性命之理是相贯通的,因而是有一定普遍意义之理;那么,“上达反天理”和“礼者理也”之“理”,则是张载专从道德、社会及个体践行...
张载在宋儒中最早将天理人欲之辩与道心人心之辩这两对论辩关系结合在一起加以讨论,他说:“穷人欲则心无虚,须立天理。人心者人欲,道心者天理,穷人欲则灭天理。既无人欲,则天理自明,明则可至于精微。谓之危,则在以礼制心。”这与张载“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与”的思想完全一致。通过分析可知,张载是在三层结构中来观照和处理这两对论辩关系的:上层为天理亦即道心,下层为人欲亦即人心,而中层则为“虚心”、“反(返)...
其二,张载理观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局部定位。学术界对于张载理观地位、以及特性和作用的理解,往往集中从理-气关系、或理-物关系的角度加以界说,认为张载之“理”是“经验知识对象”,他“以气说理”,故“理”是“统一于气”的。这是对张载理观的误解。此说流行既久,亟待剖析。对这种流行观点的辨析工作,其实也就是把张载之理置于理-气关系、或理-物关系中加以局部定位,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张载理观的特性和作用。下...
当然,丁文要在学术界的成说之外提出“新见”,这应当受到鼓励,但其前提是,必须提供新的证据和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遍查丁文,既看不到在前辈时贤的专业研究之外提出了哪些新的文献资料足以支持自己论断,也找不到在理气观上朱熹如何“主要”继承张载的正面论证,我们看到的只是花费了很大篇幅讲述张载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及张载如何批判佛老和汉唐儒学,尤其是张载如何以体用不二的方式把握所谓“虚...
张居正吏治中的儒学(一)     儒学       2007/12/20
张居正以大胆革新的内阁首辅知名,世多知其综核名实,以智术御下的方面。但他生在理学极其发达的明代,又以科举入仕;升任翰林院编修后,曾兼管国子监司业事。又为隆庆皇帝登基之前及幼小的神宗的经筵讲官,主持过隆庆五年的会试,又曾主编过《谟训类编》等经筵日讲讲章,编写过《女诫直解》之类的后妃通俗读本,儒学的浸润不可谓不深,修养不可谓不高。所以在王霸并用的治术后面,有许多作为儒家学者的表现。一、张居正的治国原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