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美学原理 中国美学史 东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美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71-285 共查到美学相关记录2524条 . 查询时间(2.287 秒)
海德格尔思想被介绍入中国已有70余年。这期间,海德格尔美学的接受呈现出 “先冷后热”的特点。以尼采、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界的广泛传播,加速了“主体性”从群体理性到个体感性的分化与突进。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德格尔美学研究”成为“显学”,相关著作、论文大量涌现。随着研究的逐渐展开与深入,新时期美学诸流派也开始有意识地吸取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来发展或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与之相关的学术...
近年来,围绕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学界产生了很多讨论。如何对待中国古代美学,如何对待外国美学尤其是西方美学,如何对待中国现代美学,都成为学人思考的重要问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进入现代以来西方美学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断定中国已经形成新的美学传统。也有人认为,中国现代美学是舶来品,无论概念、范畴还是体系都来自西方,中国古代美学没有有效参与现代美学的话语构建。可以说,这些结论都...
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与生态美学体系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黑格尔的“美学之问”,即“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美学”与“有没有自己的艺术”,当然也包括有没有自己的生态美学。而“生生美学”就是对于黑格尔“美学之问”的一种有力回应。
“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一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的西方诗界受到中国意象理论的启发,也开始基于西方既有文化资源来建构他们的意象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意象派诗歌流派开始具备相当的影响力之后,西方意象概念反过来又对中国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产生了双重效果:一方面,由于西方意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来自域外的别样思考角度和现代审美的精神资源,使得中国的传统意象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西...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中国实践美学及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华美学学会顾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纲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日下午6点5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刘纲纪1933年1月17日出生于贵州省普定县号营村,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时任武大校长李达亲自邀请至武汉大学哲学系从教至今;1956-1958年...
谢兴伟,男,1981年生,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哲学、现当代西方美学。
吴晶琦,1978年生,女,辽宁铁岭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先后承担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艺术概论》、《美学原理》、《现代汉语》、《文化产业概论》、《当代美术思潮》、《美术概论》和《美学原理》。发表论文十余篇,独立主持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院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横向课题3项。
杨波,男,1978年生人,辽宁铁岭人,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近些年,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3部,主持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省级13项,成果被省市领导批示和采纳7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9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获奖10项,2020年荣获辽宁省创新人才。
王默林,1979年5月26日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祖籍山东。副教授。2002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艺术。曾担任外国美术史专业课(17——19世纪部分;20世纪部分)、外国美术史共同课、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专业课、西方建筑史选修课、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生专业课等课程教学工作。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方现代艺术中的...
2019年11月16日,第八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暨“当代美学问题:理论与艺术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吸引到了120余位来自国内和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
南昌航空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艺术学概论考试大纲。
南昌航空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美学原理考试大纲。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美学在学理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得到初步的建构。当然,生态美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生态美学的主导话语形态还没有确立,生态美学还没有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背景,加强系统的理论建设,挖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加强中西对话。
生生美学是生态美学的中国传统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的正式出场与改革开放及其进一步深化密切相关。它的提出包含了梁漱溟、宗白华、方东美与刘纲纪等前辈学者的贡献。其内涵极为丰富,包含变易、万物化生、四德、日新、中和、仁爱等内涵。生生美学在本质上与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熟悉感对美感的消解性     审美  熟悉感  美感  陌生感  消解性       2022/3/8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审美主体越是熟悉审美客体,不但不能增加美感,有时反而能够产生对美感的消解性。熟悉感是指主体对比较熟悉的事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熟悉的程度直接影响主体的审美感受。一般而言,主体对审美对象越熟悉,美感程度有时越低;主体对审美对象越陌生,美感程度有可能反而越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