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 碳相关记录406条 . 查询时间(0.318 秒)
2022年4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于涛课题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了题为“Upcycling CO2 into energy-rich long-chain products via electrochemical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的文章。该...
2022年4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于涛课题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了题为“Upcycling CO2 into energy-rich long-chain products via electrochemical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的文章。该...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也是重要的碳一化工原料,其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醇类化合物作为简单易得的原料,直接选择性地转化醇得到有用的化合物在合成领域尤为重要。由于醇的碳-氧键解离能高(BDE ~ 96 kcal/mol),碳-氧键难以断裂。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将醇转化为高活性的中间体,然后再断裂碳-氧键实现新化合物的制备。但是,该方法步骤繁琐、原子经济性较低。因此,开发温和条件下醇类化合物的直接碳-氧键断裂...
2022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长江大学通过线上形式举办了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合作交流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中科院院士刘维民,兰州化物所所长、党委书记王齐华,党委副书记张长春,副所长张俊彦,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校长冯征,副校长张玉清、吕一兵等参会。
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光催化材料实现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理想方式之一。然而,多数光催化材料光谱响应范围小、能量转化效率低、稳定性差和有毒性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光催化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用于光解水反应的发现(如图1),为光催化技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主要由于g-C3N4具有良好的理化稳定性、无毒、响应可见光的带隙结构、廉价和易于功能化等特...
2022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窑煤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在窑煤集团联合举办了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3家单位的30余人参加会议。兰州化物所副所长赵培庆,窑煤集团党委书记许继宗,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宝杰等出席会议。窑煤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永忠主持会议。
光学活性的环丙胺是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药物和农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此,人们发展了不同种类的不对称合成方法,传统方法主要包括烯胺类化合物的[2+1]反应和环丙烯的氢(碳)胺化反应。这些底物的反应位点通常需要进行预活化,从而增加冗余的合成步骤和额外的试剂。因此,发展原子和步骤经济的催化不对称方法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剑研究员和葛庆杰研究员团队在合成气制备不饱和含氧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碱金属调控的铁催化剂,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多碳醛和酮的合成。
光学活性的环丙胺是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药物和农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此,人们发展了不同种类的不对称合成方法,传统方法主要包括烯胺类化合物的 [2+1] 反应和环丙烯的氢(碳)胺化反应。这些底物的反应位点通常需要进行预活化,从而增加冗余的合成步骤和额外的试剂。因此,发展原子和步骤经济的催化不对称方法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碳含氧化合物通常包括具有两个及以上碳原子的醇、醛和酮,可广泛用于燃料、燃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医药中间体、树脂、溶剂、涂料等领域。与传统的合成路线相比,由合成气直接制备含氧化合物是一条绿色、经济的合成路线。目前,该过程中含氧化合物的较低收率及醛酮类化合物的易加氢性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导致该过程仍有巨大的挑战。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逐年增加造成愈发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高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一氧化碳和甲酸盐的选择性可以接近100%,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绿色碳循环的有效技术路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逐年增加造成愈发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高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一氧化碳和甲酸盐的选择性可以接近100%,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绿色碳循环的有效技术路径。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魏飞-张晨曦课题组在CO2制绿色航煤技术开发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设计指向含芳环航煤馏分为目标产物的工艺路线,从热力学上实现了CO2加氢的自发反应路径;构造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的酸碱异质结催化剂,通过界面耦合催化实现80%以上的航煤烃基选择性;基于气固两相可压缩性的探究,实现CO2高压加氢多相反应器内气固相结构的调控。
近日,福州大学王心晨教授等人报道了通过在空气中简单地煅烧NH4SCN和KCl的混合物,通过金属化工程策略同时将钾(K)掺杂剂和带负电的富电子中心引入到CN材料中,从而制备了一种具有大量脱质子亚胺位点和K掺杂的CN材料(CN-K)。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金放鸣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通过模拟地壳高温高压水热环境,利用铁钴金属将碳酸氢钠(二氧化碳)还原为长链烷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