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化学动力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化学动力学 碳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317 秒)
理解纳米材料等离激元及其吸附物之间的载流子动力学过程,对于等离激元增强的光电子过程比如光催化、光学传感和光谱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光电子的复杂路径和超快的相互作用动力学,通常很难确定特定过程的主导反应机制。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SF10组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张一民在孟胜研究员、郑州大学李顺方教授、香港大学郭正晓教授的联合指导下,以二氧化碳光还原为例,利用含时密度泛...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制备了CO加氢合成低碳醇用新型CuCo/ZrO2催化剂, 研究了等离子体气氛氮气、氢气和先氮气后氢气处理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并应用BET、XRD、XPS、TG和TPR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与常规焙烧制得的样品相比, 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可有效抑制烃类生成, 提高总醇选择性, 大幅提高反应活性和低碳醇的时空收率. 表征结果显示, 等离子体技术使催化剂前驱体在低...
碳/氧化铝复合材料(CCA)作为催化剂载体或吸附剂具有广泛用途.在文献报道中,大部分的碳-氧化铝复合材料是通过热解气相碳氢化合物制得的,这样在氧化铝表面覆盖的碳通常是不均匀的.本文提出了一个操作简便,且重复性高的新方法来制备碳均匀覆盖的碳/氧化铝复合材料——热解均匀分散在氧化铝表面的蔗糖.在这种复合材料中,碳层厚度可控制为一个石墨单层的厚度,且碳的覆盖度及层数可以通过改变浸渍的蔗糖量及浸渍次数来进...
结合实验研究,介绍了13C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催化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温和条件下丙烷在镓改性H-ZSM-5上的活化研究,SO42-/ZrO2、CsxH3-xPW12O40和H-MOR催化剂上正丁烷的异构化反应机理研究,以及利用原位13C MAS NMR测定催化剂超强酸性.
系统总结了Ni、Pd、Pt、Rh、Cu等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活化Si-C、Sn-C、S-C、Se-C、Cl-C、Br-C等杂原子-碳键及其与炔烃的加成反应.这些新型的炔烃加成反应提供了合成含R3Si、R3Sn、RS、RSe、Cl和Br等活性官能团烯烃化合物的原子经济型一步合成方法.同时加成反应体系具有很高的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
介绍直接用激光溅射芳香化合物固态样品产生的含氢磷原子团簇离子(C_nH~+_m),并用飞行时间质谱仪研究了其组成和结构.实验发现,在低质量区(n=32-56)得到了具有奇偶碳原子数的含氢磷原子簇,而在高质量区(n>100)除了得到纯碳原子簇以外,还得到了含氢碳原子簇.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两种结构模型:对低质量区的团簇,其结构为芳香基团与富勒烯笼状框架的复合体;对高质量区的团簇,其结构为蜗牛形...
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系列Ce1-xFexO2复合氧化物碳烟燃烧催化剂.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比表面积(BET)、拉曼光谱(Raman)、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及程序升温氧化反应(TPO)等技术考察了Fe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重点探讨了催化剂表面性质和体相结构与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Fe3+较难进入CeO2晶格中, 部分Fe2O3分散在CeO2...
在前文所提出的成簇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碳的成簇过程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碳簇的形成是一个任意加成的过程.随团簇尺寸增加,加成反应速度减慢.原子数目约为20-48的中等碳簇具有异常大的反应速率常数,显示了它们具有最多的碳簇边缘原子, 可能为尚未封口的碗型结构.团簇形成过程中,还发生解离反应,其中小团簇的解离过程更为重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成功地模拟出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团簇分布.对不同反应常数...
采用乙二醇还原法并进一步热处理制备碳载Pd-Co-Au (Pd-Co-Au/C)三元合金纳米电催化剂,通过旋转圆盘和环盘电极等技术评价催化剂对氧气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并分析氧气还原的机理。结果表明:合成Pd-Co-Au/C催化剂中Pd和Au两相面心立方(fcc)结构共存,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对应于Au的衍射峰强度减弱,而Pd衍射峰强度增强;当温度高于800 ℃时,形成具有Pd单相fcc结构的...
以MoO3和CoMo混合氧化物为前驱体, 制备了碳化钼和碳化钼-钴催化剂, 采用XRD, BET, SEM和XP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Co掺杂对碳化钼催化剂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掺入适量的Co后制得的CoMo双金属混合氧化物为MoO3和CoMoO4的两相混合体, 经CH4/H2气氛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生成共生共存的Co-Mo2C, Co以金属细颗粒的形态均匀地分散在生成的...
分别以草酸(OA)和碘(I)两种催化剂合成聚糠醇(PFA)前驱体制备气体分离碳膜. 采用TG, FTIR和XRD对其微结构进行研究, 并通过纯组分气体的渗透实验对碳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 在热解过程中, 两种结构的聚糠醇都是通过脱氧、重排、环化、芳构化等热分解和热缩聚反应逐渐转化为无定形的乱层碳结构, 但热分解反应过程明显不同, 所形成碳膜微结构的差异也很大. 草酸催化剂制备的聚...
摘要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预氧化聚铝碳硅烷(PACS)纤维进行了热动力学研究, 用改良的Coats-Redfern法计算了动力学参数, 用Doyle法计算了理论失重值, 并根据FT-IR, XRD和SEM对其热分解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热分解反应的主要阶段, 预氧化纤维的反应活化能低于PACS纤维, 氧的引入有利于纤维的热分解; 快速升温有利于预氧化PACS纤维的热分解. 在初始...
摘要 研究了833-948K和常压下, C7H16在镍催化剂上进行水蒸汽转化过程中的积碳反应动力学, 获得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并探讨了相应的反应机理, 提出在镍表面同时进行的水蒸汽转化和积碳反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反应。指出在较高温度下, 水蒸汽会从简单非解离吸附转变为解离吸附,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反应级数, 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水蒸汽参与表面反应的能力, 特别是加强了氢对积碳反应的作用; 同时庚烷的吸...
摘要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15.0~22.0) ℃温度区间,水溶液中孔雀石绿和碳酰肼的缩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此反应为二级反应,对于反应物分别为一级反应,离子强度在(0.2~1.0) mol·L-1内对该反应产生负盐效应。提出了孔雀石绿和碳酰肼的反应机理。据此机理导出的速率方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测量碳酰肼浓度范围在(0.02~0.5)×10-3 mol·L-1的分光光度法。
利用静、动态接触角及变角XPS来研究碳氟(CF~4/CH~4)气体等离子体处理PET表面的浸水行为,结果表明碳氟等离子体处理的PET浸水后,其表面的憎水性下降。通过PET表面的接触角及F/C比的测定,计算出表面动力学衰减常数k,三种测试方法得到的k值都可以用来表征碳氟等离子体处理PET的表面动力学行为,其中混合气体的k值最小。从而证明混合气体等离子体的改性效果更有利于保持其表面的憎水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