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药学 >>> 药物化学 生物药物学 微生物药物学 放射性药物学 药剂学 药效学 药物分析学 药物管理 药物统计学 药学其它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药学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9 秒)
致幻剂(Psychedelics)是指一类能够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暂时的致幻作用并导致认知、情感和知觉扭曲的系列精神活性物质,其分子药理学机制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血清素受体(5-HT2A受体)。该类物质对重度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潜在治疗作用已进入临床研究,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在2019年将天然致幻剂“裸盖菇素”认定为难治性抑郁症的“突破性疗法”。
2023年8月7-10日,中国微生物学会“科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团首席专家、华东理工大学郭美锦教授带领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大药学院、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和海军军医大学等医学和药学专家10人赴吉林省通化市调研指导。该服务团驱车1200多公里,对通化市东昌区、通化县、集安市和辉南县等地的万通药业、东宝药业、益盛药业、长龙药业、通化葡萄酒等重点10家企业调研,并与企业负责人及技术团队进行了技术...
王春河研究员,研究方向1. 单克隆及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分子的发现、筛选和工程技术改造2. 新型抗体化学药物偶联体(ADC)药物的连接子改造。
王磊,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2) 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发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金文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防治糖脂代谢紊乱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药防治糖脂代谢紊乱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近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 5%-10%)榜单发布,《药物分析学报(英文)》(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JPA)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TOP 5%),国际影响力指数CI排名由2018年第71名跃升至2022年第32名。近年来,《药物分析学报(英文...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依托院外单位建设一批创新单元,以加快构建多层次协同合作的开放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医学科学院于2022年4月13日上午召开了“2022年开放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并在会上为2021年新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研发机构京内代表授予了牌匾。
日前,南开大学药学院石凯教授应邀参编的英文学术专著、《癌症免疫治疗中的递送策略与工程技术》丛书之第三卷《工程技术与临床转化》由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Elsevier正式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ISBN 978-0-323-90949-5)。
近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孔德领教授团队于《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Mechanically reinforced biotubes for arterial replacement and arteriovenous grafting inspired by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隧道建筑工...
吡啶类化合物是农药、医药、日用化学品等产业的基础原料之一。自19世纪40年代被发现以来,科学家通过对吡啶分子的修饰改造,获得了许多造福人类的重要成果,其中就有人们熟知的农药除草剂百草枯、抗肿瘤药物尼洛替尼、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然而,数十年来,由于独特的结构性质,吡啶环上的3个可供修饰改造的位点中,“C3位”始终“难以撼动”,成为阻碍人们进一步改造利用吡啶的一道“难关”。日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王晓晨...
严胜骄严胜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类天然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尤其是抗菌活性研究。
新华社杭州11月19日电 日趋成熟的“人工肝”技术日前迎来了它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第1500位成功治愈的患者。经过25年的研究和探索,位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人工肝”技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重型肝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所谓人工肝技术,就是一种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并最终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疗新技术。早在25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
程晓红教授,主要兴趣为:1、功能化液晶小分子的设计合成、自组装结构研究2、功能导向的复杂多维液晶纳米自组装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应用3、复杂大环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自组装超分子结构及应用研究
“我们准备利用崭新的筛选模型和崭新的天然产物库筛选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抗结核药物。”3月31日,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TB Globe Alliance)在京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高山奇葩雪莲花首次被发现含有可抑制心房纤维性颤动的天然成分。不但如此,沪港科学家成功实现该成分人工合成,并发展为一种药物先导物,现已申请国内外专利。这项历经5年取得的创新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心血管学科头牌期刊《循环》,并被世界著名杂志《自然》中文网页“自然中国”列为“研究亮点”。 心房纤维性颤动(即房颤)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心律不齐,在50岁、65岁、8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分别达0....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