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化学 自组装相关记录207条 . 查询时间(0.104 秒)
2023年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研究员卿光焱团队,开发了一种带正电的自组装金属有机框架(MOF)纳米颗粒单层(SAMM)膜,在保证膜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了对SAMM的功能化修饰,并证实了其在渗透发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2022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解析了溶剂分子介导钙钛矿胶体纳米晶演化的分子层面机制,并通过调控溶剂分子与纳米晶表面配体间相互作用力实现纳米晶阵列结构以及纳米线结构的可控合成。相关研究成果以“Solvent-mediated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colloidal lead 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
超分子化学,即“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学”,在过去几十年取得显著进展。基于各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自组装为功能器件的微型化和智能化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稀土元素具有优异的光、电、磁和催化性能,以及特殊的配位特性,在国民生产和科技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单核稀土化合物相比,多核稀土超分子组装体系能够提供更多的结构优势和功能优势,但同时在结构的定向设计合成方...
圆偏振发光(CPL)指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光激发下选择性地发出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反映的是物质在激发态的手性,其在3D显示、量子通讯、信息存储、生物检测等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与圆二色光谱(CD)和非偏振荧光光谱相比,CPL能排除其它非手性发光基团的干扰,在分子传感与检测上能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与分辨率。然而,若将其用于定量检测仍充满着挑战,因为这不仅需要高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而且需要灵...
Jean-Marie Lehn教授在1987年提出“超分子化学”这一概念后,于2001年又提出了“组分动态化学”的概念,将目光聚焦于组分含量分布(distribution)这一维度,利用动态共价键和超分子作用力的动态可逆性,构建组分及其含量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多组分动态化学体系,为通往“适应化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Jean-Marie Lehn教授是享誉国际的超分子化学先驱,被誉为“超分子化学之父”,于198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是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他还是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名誉所长和超分子化学方向的PI。迄今为止,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已有多名博士生、博士后前往Lehn教授所在的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超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与学术合作。
螺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精美且有序的结构实体。研究分子的螺旋自组装不仅能够助力我们理解天然手性的形成,也为我们制备手性传感器、手性催化剂、手性光学器件提供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大多数通过自下而上构建螺旋型组装形态的报道都是采用传统后组装的方法,即将分子合成和分子组装的过程从时间尺度上隔离开,但这类方法存在溶液处理步骤繁琐、组装浓度低的缺点。
使用开环聚合方法,通过调整聚合投料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二硒的聚碳酸酯共聚物,该共聚物具有合适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分布窄及可调节的硒含量。以透析法、薄膜分散法和超声乳化法将共聚物自组装成胶束,通过粒径和粒径分布以及载药量的对比考察不同胶束制备方法的优劣势。研究表明:透析法和薄膜分散法更适合用于将该共聚物制备成胶束,胶束平均粒径在200nm以内;体外模拟的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含二硒聚碳酸酯在谷胱甘肽刺...
韩伟课题组和李子刚课题组结合计算与实验手段,采用手性侧链装订肽合成技术,并运用多尺度计算模拟方法,实现了针对由短肽形成的超螺旋纳米自组装结构的从头设计,并进一步在原子层面上理解了该结构形成的机制。此项研究以“Molecular Design of Stapled Pentapeptides as Building Blocks of Self-Assembled Coiled-Coil-Like ...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院士团队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Hao Yan(颜颢)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这些元DNA结构可通过自组装形成微米尺度的静态与动态结构。该工作以“Meta-DNA structur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539-8...
近日,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吴宗铨教授团队利用镍催化剂顺序引发噻吩单体和手性异腈单体嵌段共聚,一步合成聚噻吩与螺旋聚异腈的嵌段共聚物。他们利用共轭聚噻吩的结晶性和聚异腈的螺旋手性实现了单手性螺旋胶束的可控自组装。相关工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10.1002/anie.202006561)。论文第一作者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许磊。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潘梅教授课题组,同时利用紫外光激发的单光子过程和近红外光激发的双光子过程,成功获得了双路径光子转换的染料@MOF白光材料。该MOF结构设计中的四苯乙烯骨架配体和所吸附的有机染料分子,均同时具有单光子吸收(OPA)和双光子吸收(TPA)激发荧光的特性。经过对材料组成、激发波长、双光子吸收截面等诸多因素的精准调控,最终成功获得了不同含量的RhB+@LIFM-WZ-6、BR-2+@LI...
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邢鹏遥教授课题组在有机双亲分子自组装手性纳米结构控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Occurrence of Chiral Nanostructures Induced by Multiple Hydrogen Bonds”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9, 141, 25, 9946-9954)上。发展人工体系来模拟手性的产生...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沈兴海教授课题组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彭述明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巧妙地将宏观超分子自组装的思路设计在萃取体系中,基于羟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开发了一种新颖、环保、高效的铀萃取分离方法,直接在离子液体-水界面处得到一颗富铀的固体小球,成功实现了水溶液中铀酰离子的一步法提取和固化。该方法在乏燃料后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并有望克服传统溶剂萃...
纳米探针作为成像造影剂,可通过病灶部位的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效应)沉积在肿瘤、炎症等部位。为了提高在病灶部位的富集,纳米探针在体内响应病灶微环境的选择性聚集被广泛应用于活体成像领域。然而,大部分具有微环境响应性聚集能力的纳米颗粒需要复杂的表面官能化修饰。此外,如果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较大(大于5.5 nm),在生物体内会被肝脏捕获,造成过高的背景信号和不可逆的长期生物毒性。相反,超小尺寸的纳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