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哲学 知识相关记录79条 . 查询时间(0.359 秒)
中西交通以来,正如中国有无哲学,中国有无知识论亦成为一大问题,其中的症结在于如何理解“知识”概念。若我们暂时悬置目前流行的“反向格义”的诸做法,秉持一种“以名表实而成知识”的“正向格义”思路,或许会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在名学即中国知识论的理解架构中,对儒家之“名”三重内涵的深入考察直接关涉儒家知识论的诸多议题。首先,名分义涉及儒家知识的来源,名分作为超越的原则包含了一切儒家的真知识和真观念;其次,名...
西方主导下全球化帝国式秩序以技术—文化霸权为突出表现,具有强制性、剥夺性、等级化等特征。知识被吸收到资本中而自身也具有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技术—文化帝国之权力架构的底层逻辑就在于“知识—资本”的“物神形态”,即两者互相喂养、循环壮大的权力动能装置,牵制着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围绕它来运转,由此形成服务于前者的全球知识规划,以知识为战略工具构建起国际性知识治理体系。遵循“知缘战略”的权力运用,不断加剧着世...
当代知识论中的事实转向     当代  知识论  事实转向       2023/7/21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知识论是一个十分活跃且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在发生所谓的“价值转向”后时隔不久,知识论又被认为正在经历一场事实转向。那么,究竟什么是事实转向?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向?为什么迟至最近二十多年才出现?真的存在这样的转向吗?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问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知识与见识     知识  见识  遗传定律  通识  常识  浅识       2022/4/2
“见识”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自原始人类开始,前人的见识就成为后人的知识,可以说,见识成就了人类文明。见识是个“势”的高低问题,而知识则是“量”的多少问题。如同湖水的深度与湖面的广度,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提出高卓见识不一定非得要具备丰厚的知识,那些见识非凡的顶级天才无需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就能提出独树一帜的真知灼见。如年轻的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32岁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 “物质波...
《另类事实》|信念不是知识     柏拉图  信念  知识       2022/3/29
柏拉图在对话录《泰阿泰德篇》中探讨知识的概念。柏拉图笔下的主角苏格拉底与数学家泰阿泰德辩论,请泰阿泰德说明知识是什么。泰阿泰德说知识是我们感知或感觉事物的方式。苏格拉底指出,我们的知觉可能互相矛盾。一件东西看起来很软,摸起来或许很硬,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判断力来决定它究竟是软还是硬。因此,知识不能等同于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而是和我们的判断或信念有关。泰阿泰德辩论道,也不能说知识就是判断,毕竟判断是会出...
费希特的哲学始于对康德思想的批判性考察,他早期知识学原理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表现为从事实行动的概念入手提出知识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思路。康德与费希特对反思问题的处理大相径庭,费希特正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看法,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提出的基本原理是一项重大贡献,它为重新理解反思方法并将之运用于自我设定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对今天的哲学研究来说,这些论证需要...
费希特的哲学始于对康德思想的批判性考察,他早期知识学原理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表现为从事实行动的概念入手提出知识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思路。
关于命运的知识     命运  知识  思想       2014/3/18
试图获得关于命运的知识表现为人类的自我认识。人总有许多想法而不是一种,于是就想知道其中哪一种是最好的。这个基本的选择问题引向了自我认识问题。苏格拉底所发现的“认识你自己”这一问题是意味深长的,这个“自己”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人类,展开了说就是人类的思想和生活、社会和历史的所有方面。
哲学知识的本质     哲学  精神  价值       2014/3/17
哲学是人的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最奇妙的领域之一。哲学体现人类理性对绝对事物的追求,进行对永恒真理和价值的探索。人们借助哲理思考而得以在想象中克服无限丰富多彩的单一存在物的界限和理解整个存在的最根本原理和起因。黑格尔写道:“哲学开始于……存在被普遍理解的地方”(《黑格尔全集》第9卷,莫斯科,1932年,第88页)
教材的编写在成品之前应该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理念进行的,其内容和结构的设计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作为教材它还要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并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伦理学是集知识与价值于一体的科学,伦理学课程的目的就是教人认识人生、立己立人、成事成善。通读王泽应老师编著的《伦理学》教材,我认为,它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知识的本质与起源     知识  本质  起源       2014/3/17
(一) 知识是一棵大树。 然而知识大树本身是没有自己的内在生命的,知识的生命完全在你自己身上。是你用自己的生命灌注于知识之中,才使得知识具有生命的灵魂,就象你用自己的生命之水浇铸于自己的躯体之中。
环境问题在从区域到全球的不同层次上日益显现为尖锐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在重要的环境议题上,政府、公众和科学或专家系统紧密地绞合在一起,并经常处于意见相左的境地。旧的科学观允诺了一种作为合理性权威的科学,政府可以借用科学的合理性权威使自己的决策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保持其合法性。随着科学广泛地卷入不同的公共争议之中,其作为争议裁决者的角色不断削弱。建构主义的科学观把科学知识看作是富有弹性的社会产品,提示了一...
对古典经典文本的解释学问有很多,其中比较时髦的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斯特劳斯作为对古典文本进行解释的大家,却往往受到学界的忽视,这其实与其和现代解释学观点的分歧不无关系。
理性的灵魂学说通过知性逻辑的三段论推理建立的对自我的知识体系,被康德视为“谬误推理” 并给予了批判,从而证明企图通过知性逻辑建立关于先验自我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是徒劳的。费希特则继承了康德的先验论哲学道路,通过对自我的先验思辨逻辑的发现,把先验自我确立为“实体”,进而重新建立了关于先验自我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