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药学 >>> 药物化学 生物药物学 微生物药物学 放射性药物学 药剂学 药效学 药物分析学 药物管理 药物统计学 药学其它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药学 科学家相关记录93条 . 查询时间(0.302 秒)
2024年3月28日,《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研究组联合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完成的题为Flexible Scaffold-based Cheminformatics Approach for Polypharmacological Drug Desig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综合运用化学信息学、结构生物...
2024年3月28日,《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研究组联合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完成的题为Flexible Scaffold-based Cheminformatics Approach for Polypharmacological Drug Desig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综合运用化学信息学、结构生物...
2023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姜道华团队,联合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团队,运用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重构出囊泡单胺转运蛋白VMAT2处于不同构象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VMAT2在运输单胺底物过程中的构象变化及转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人源VMAT2的转运及抑制机制》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氯胺酮抗抑郁的机制不同于传统药物,但具体是什么还不太清楚。如果能知道这个机制的话,尤其如果能够将氯胺酮的抗抑郁机制和副作用机制分离开的话,就有可能根据它来开发具有抗抑郁活性,且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我们的研究告诉大家,它的抗抑郁效果是通过GluN2A这种受体来的,而且这种受体并不介导氯胺酮的副作用效果。”
肿瘤血管构成了纳米药物进入肿瘤组织的主要途径,因此纳米药物的高效递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系统。目前的研究范式主要基于1986年首次提出的“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屏障是纳米药物渗透到肿瘤组织的最后一道防线,纳米药物可以利用肿瘤血管的高渗透性来跨越这一屏障,从而直接进入肿瘤微环境。
2023年9月2日,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获悉,该院王刚、杨健教授团队采用肠道微生物组联合代谢组的多组学技术,分析了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粪便代谢和血液代谢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用药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的患者药物疗效更显著,并且药物疗效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的基因进行预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微生物组》(《Microbiome》)。
2023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袁曙光团队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发现临床超级耐药菌MRSA的新靶点。团队通过生物计算的方法筛选对抗MRSA的高活性分子并阐述其多重信号通路调节分子机理,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目前,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同时,脊髓损伤会引起多种病理事件,如何同时针对不同机制的脊髓损伤进行微创治疗仍然充满挑战。浙江大学研究团队于近日开发了一种智能纳米药物,能够高效且特异性靶向特定神经元,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题为:Controlled delivery of a neurotransmit...
平均研发一款新药需要10亿美元和10年的时间,而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中有超过90%无法获批上市。如果在新药研发早期能预测疗效和潜在副作用,就可以避免损耗和提高效率。这需在蛋白组层面实现无差异化小分子药物的靶标鉴定。可是,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挑战。
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也记载了不少具有抑癌、抗癌作用的中药材,其中曝光率最高的要数“黄芩”。中医理论认为其长于“清上焦之热”,故多用于呼吸系统“实症”。但它究竟如何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无明确答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他汀类药物塑造的肠道微环境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潜在机制。
由于种间差异,依赖动物试验来预测药物的临床疗效、毒理学等,会造成难以避免的预测偏差,最终导致大量药物开发失败。因此,开发能够准确评估和预测候选药物对人肝组织毒性和疗效的体外肝脏细胞模型迫在眉睫。源于人多能干细胞的人肝脏类器官(HLO)为此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诱导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构建HLO作为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并用于筛选抗肝纤维化化合物。该研究成...
释放到环境中的药品往往仍然具有药物活性且长期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已纳入公认的新污染物范畴。二甲双胍作为全球使用量最多的处方类药物之一,已成为环境中检出浓度和频率最高的新污染物之一。
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主要包括心肌梗塞、脑卒中、肺栓塞等。抗血小板药物是多种血栓性疾病长期防治的临床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与抗凝治疗相似,长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势必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出血风险,如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引起致死或致残等严重后果。针对抗凝药物,临床上已经具有多种逆转剂可供选择,而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尚无已上市逆转剂。临床常用的血小板输注策略...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燕课题组、陈润生院士课题组和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王天宇、姜健壮合作,开展了癌症的动态可转换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以及铁死亡治疗、光热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协同治疗研究。研究将癌症诊断和治疗协同,利用铁的核磁性质诊断、引发细胞快速死亡的特性杀灭肿瘤细胞。相关成果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