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药学 >>> 药剂学 >>>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药剂学 人源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16 秒)
朱源,男,江苏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学者。2002年进入江苏大学药学院任职教师以来,主要从事药剂学课程群的建设及教学教育。主要科研方向:结合药剂学、食品科学及材料科学开展交叉研究,特别是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食源活性成分微囊化及其高效利用研究,难溶性药物增溶及其缓控释制剂技术研发,美国AAPS会员,Food Chemistr...
通过查阅最新国际相关文献并加以对比分析,论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最新审批的新药全人源化靶向抗CD20单克隆抗体ofatumumab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药动学、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ofatumumab可用于氟达拉滨和阿仑珠单抗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且特异性地杀灭B淋巴瘤细胞,而对其他正常组织无不良影响。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少且轻,对肾功损伤的患者不必调整剂量。ofatum...
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是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关键性促血管生成因子,两者分别通过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因此抑制该类因子的受体活性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本文对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VEGFR和PDG...
探讨药物引起耳聋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对1994—2011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药物引起耳聋81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耳聋的药品种类有12种,涉及药品43个;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肌肉注射、口服给药等;合并用药28例,单独用药53例;引起耳聋的药物种类以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较多;听力恢复46例,永久性耳聋28例,结果不详7例。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物引起的耳聋,早期...
探讨药源性低钾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药源性低钾血症患者81例,对其用药剂量、临床表现、诱发时间、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钾测定和心电图可作为诊断低钾血症的主要辅助依据,给予不同程度的补钾治疗后,81例均已痊愈。结论药源性低钾血症预后良好。应大力开展药师下临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考察左旋四氢巴马汀在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肝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内源性一氧化碳(CO)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检测假手术组(S组,仅行假手术)、脑缺血再灌注组(I组,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0.9%氯化钠注射液每隔6 h腹腔注射1次)和左旋四氢巴马汀治疗组(R组,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左旋四氢巴马汀20 mg·kg-1每隔6...
探讨抗菌药物致药源性水肿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2007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20例抗菌药物致药源性水肿文献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药源性生殖器水肿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抗菌药物致药源性水肿的发生时间较短,30 min内发生的病例有59例,占49.2%;主要以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途径为主;涉及抗菌药物11类44种,以喹诺酮类最多,有38例(占31.7%),其次是头孢菌...
本课题针对国内外双歧杆菌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等,以世界第五长寿区-我国广西巴马百岁以上长寿老人肠道分离到的双歧杆菌为出发菌株,重点开展了耐胃肠道逆环境及具有黏附性双歧杆菌菌株的选育;对筛选菌株的抗氧化抗衰老、润肠通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黏附性、药敏性及免疫调节六大生理功能进行了评价;并利用现代微生物培养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建立了双歧杆菌的高密度培养体系,通过培养基组成、发酵条件及冷冻干燥工艺的...
  该胶囊是用从天然海洋生物体内提取的氨基多糖高分子物质和从植物中提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配伍精制而成的新型保健食品。可被生物降解,对人体完全无毒。该产品经人体服用后,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具有降血脂、降血压,促进肠内有益菌增值、保证肠胃健康、改善消化机能,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等多种保健功能。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世界多数国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脂、高血压患者越来越...
该成果完成了以大量提纯、三步灭活工艺及检定技术为主体的中间试验,进一步解决了大量生产工艺,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提高了疫苗质量,制订了较完整的制造和检定规程及其细则,试制了60万剂量,提供了成人、儿童及新生儿较系统的现场观察资料,进一步验证了大量生产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分析与抗菌药物治疗有关发热的临床处理情况,以减少盲目治疗。方法将记录的14例与抗菌药物相关的发热病例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总结药源性发热的规律及正确处理方法。结果抗菌药物治疗诱导的内毒素释放可能是药源性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在处理药源性发热事件时,首先应停药观察,如果在4 h 内情况不能改善,再采取相应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退热药处理时应慎重。
探讨药源性青光眼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5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1例药源性青光眼文献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源性青光眼无性别、年龄差异,但一般都为用药24 h以后出现,1个月以后出现的有18例,占29.5%,主要以口服途径和滴眼为主,涉及的药物以糖皮质激素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常见。结论临床上应重视药源性青光眼,注意询问患者用药史,防止误诊误治。
了解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1994~2002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过敏性休克病例报道,并对2001~2002年度报道的558篇共608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进行分析。结果 608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17~60岁)发生率较高。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药制剂、生物生化制品最常见。过敏性休克大多数(82.40%)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给药途径大多为静...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药源性疾病  防治       2013/9/26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