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248 秒)
综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把政 治异化归咎于社会异化,并从法与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财 产权和经济视角对市民社会的历史叙事,打破了传统思辨理性主义的社会概念,为马克思最终创立唯物史观 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者的分歧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止步于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论证,它在其本意上是一种市 民社会理论,而马...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做过两次比较集中的阐述:一次是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另一次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百多年来,前者被唯物史观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普遍视为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后者则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前者表述的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唯物史观。只是由于1859年的表述用语更成熟、更准确、写作时间更靠后,且《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1932年才公开出版,才造成了人们的这种误解。《...
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实现了从历史之外回到历史之内、从抽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哲学革命,即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念的彻底革命,使作为“现实中的个人”一种属性的形而上学本身重新回到人身怀抱里;它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历史是指包括人所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始终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四位一体”的布局,都要体现出经济基础变革后的新特点。
唯物史观的发现,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有赖于此,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到科学。唯物史观创立后,恩格斯为了进一步阐明其科学原理,回击一些对唯物史观的责难和片面理解,在其著作和在一系列的唯物主义通信中,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进一步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内涵;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唯物史观实质;第一次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高度概括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重点阐发了历史合力论的...
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社会形态中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方向。苏共20大以后,党内出现了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解冻”时期一代人,其代表人物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担任了苏共总书记。在苏联社会亟待改革的特殊时期,在改革还是改向、完善还是摧毁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面前,戈尔巴乔夫选择推行了一条完全背离马克思...
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弘扬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待社会矛盾的正确选择。
文章来源《理论前沿》 2003年23期 【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典范,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作者】 庄福龄.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历史研究》2007年1期 唯物史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史学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正是通过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同时,全会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马克恩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以社会主...
文章来源《行政论坛》 2003年第1期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使用。
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2007/11/2
邓小平在唯物史观方面的杰出贡献是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时代新特征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新特点,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所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2004年02期“政治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逻辑起点上提出的 ,它丰富了现代社会文明观的内涵 ,改变了人们划分社会文明结构的思维方式 ,对加深对社会文明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理论探索》2003年第2期〔摘要〕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鲜明而集中地反映了历史唯物论的思想精华,创造性地运用和内在地体现了科学的生产力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主体论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文章来源《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摘要: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实践论提升为“生产力标准”,以次纠正了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哲学体系将“实践”与“生产力”割裂的着一偏离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跟本缺陷,从生产力标准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新的概括。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和生产力标准的高度,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