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哲学 解释相关记录84条 . 查询时间(0.112 秒)
岂能胡乱解释儒家经典?(三)          2007/12/18
最后,我要郑重地回答是否“曲心颂今”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讲“儒家的和谐社会理念及其历史局限”。在我的文章中列举了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几个具体层面,即:1.君子修养的身心和谐;2.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3.经济的富裕和均平;4.执政者的率先垂范;5.人与自然的和谐。我认为,这几个层面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想到,有人会问:既然儒家有这样的和谐社会理念,那么,中国历史上曾经实现了和谐社会吗?...
概要一百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儒学研究均认同<论语>的思想,因此<论语>宜于成为今日儒学各派求同存异的基础。为了强调<论语>的基本性和普适性,有必要首先区分由儒学(四书五经和宋明理学)与仁学(孔孟原始思想)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不同“学科对象”。仁学对象和儒学对象的区隔,或仁学从儒学中的分离,还可有助于孔子伦理学思想和现代社会-学术-思想的实际“接轨”,以使作为纯伦理学思想的仁学得以有效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
的原始人道主义仁学话语也非一事。符号学和解释学立场与方法可有助于我们区分其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仁学虽创生于三百年的先秦时期却发挥作用于其后两千年的儒教历史过程中。仁学和儒学的融合和互动为一漫长历史过程,现代研究者宜于将二者各自的原初内容与功能加以分解,以便更细致地了解各自的运作肌理和彼此的互动方式。换言之,对于现代仁学研究者而言,一方面我们要分析原初仁学本文的构成,另一方面要分析仁学在儒学历史...
学的原始经典今日应当被“重读”;在现代仁学研究领域中除了把握论语文句的直接意义外,尤须进而把握其深层涵义,也就是追索诸伦理指令句之间的意义关联,层次区分,以及实践程序。论语读解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握孔子指令句系列之整体结构。也只有整体性读解法才能使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读者均有可能领会孔子伦理学思想的永恒深刻意义。不妨说,突显仁学的独立性就是要强调<论语>作为第一历史经典的独特地位。10.因此,我们是根据两...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第一书”,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接的理由有二: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私人作者编写而成的“书本”(时间最早)以及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人数最多)。从内容上说,除了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历史影响外,《论语》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使其易于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表现彼此相容,包括现代西方思想理论。《论语》的历史独特性和其题旨的现代相容性表现出一种可参与现代伦理学学术讨...
部分,似乎不为现代理论家重视。新儒家中亦有人因此而主张中国“第一书”不是<论语>,而是<易经>者。因为后者似乎为儒学提供了某种理论性基础。有关“理论性”概念的这种简单化态度其实妨碍着对<论语>意义和价值的确当理解。究竟应把<论语>看作中国第一书还是应把<易经>看作中国第一书,表现了现代研究者在伦理学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不妨设想一下:能够为人类提供普适伦理学“普遍项”的根本不可能是《易经》,却有可能...
解释学的哲学基础(一)     解释学       2007/12/17
编者按中国经学史和经学方法论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在写作、研究《中国经学思想史》的同时,又启动了“中国经典诠释学”课题,意在对中国丰富的经学诠释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2003年10月28日,中国思想史研究室邀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研究员作了《解释学的哲学基础》的报告,全文较长,现摘要发表部分内容,以飨读者。一我们是搞西哲的,但背景是中国的,在中国搞西哲...
解释学的哲学基础(二)     解释学       2007/12/17
刻都是一个瞬间,所以现在是抓不住的,我们处在每时每刻的现实,同样也是处在每时每刻的未来。这个未来并不是说我们筹划着要去干什么,而是一个眼界,强调的是视野,这个视野不是现在的瞬间,而是未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都是未来的,自由的人都是未来主义者。因此他所看到的一切全是历史。我们解释学先是要有一个破的功夫,先要解构,把理论框架全部解掉,看它还剩下什么,这就是最纯真的东西,是那个时代的自由的人对于他的存在...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对中国思想史上相关人物的法律思想作了相当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包括对法家先驱、前期法家、韩非等中国古代大家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解释。这些解释作为“三史释今古”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价值。
1912年之前的中国社会中,儒家显然不单纯是一种观念化的思想流派,它更多地是一种制度化的存在。该文正是试图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现实的生存状况。我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讨论这种制度化的存在。一方面是儒家本身的制度化,这种制度化是通过科举、经学化而确立的儒家著作的经典化和儒家传播、儒家与权力之间的联系而确立的;另一层面则是体现着儒家意识形态的国家观念、宗族制度、政治社会结构的现实的制度存...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     解释学  中国哲学  诠释论体系       2007/9/13
普遍意义的文本诠释的方法,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除了译介和阐发伽达默尔、利科尔等解释学大师的理论之外,海内外学者也试图在普泛化理解的背景下,把解释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论体系和诠释学方法。下面我们以傅伟勋、成中英、黄俊杰、汤一介等4位先生的工作为例,来看一下这股趋势的一般状况和可能发展的前景。
在儒学中,有所谓“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但是一直没有确定的语言来表达。直到朱子,才用“所以然”与“所当然”这两个概念将其表示出来。但是,朱子一方面区分了二者的不同意义,另一方面却又将二者完全统一起来,由此表明了他的哲学立场。对于朱子的这一重要学说,有必要作出现代的解释
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诗论》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一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一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
该文探讨王安石对经书、经学的总体看法及其经学解释方法。王安石认为,经书是古代圣王之政的记载,经学则是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修身治国的有效工具。孔、孟儒学是古代圣王时代经学的继述者,而汉唐儒学却拘泥于章句传注,未能得到经书中的圣王之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新经学来经世治民,使古代圣王时代的理想政治再现于北宋王朝。在处理经书解释中的心与理、古与今、理与事、言与意关系基础上,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学解释学...
本文简要勾勒出一般意义上的西方解释学概况和朱子解释学语境的概貌后,指出“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个解释学事件”及“持敬”对朱子解释学语境开启的关键作用。进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重点分析了朱子解释学的三大原则:“求本意”的原则,即身居道统而求道之当然、本然之意;“实理实情”的原则,即文本解释中非概念化理解的原则;“以身解经”的原则,即“为己之学”与“力行”的原则。并从“解释与理解者”和“被解释与被理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